集美镇位于集美半岛的最南端,同厦门岛隔海相望,它是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陈嘉庚先生从1913年开始就在家乡集美陆续创办各级各类的学校,使集美学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诸省最著名的学府之一,被誉为“集美学村”,蜚声海内外。
1949年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十兵团下达了漳厦战役作战命令。担任解放集美重任的第二十九军八十五师二五三团,于9月21日凌晨2时向集美周围敌军阵地发起攻击。
作为厦门岛的前哨阵地,集美驻有国民党军第八兵团五十五军七十四师一个团的兵力。他们在集美学村安下桥头据点,在学校里修筑了层层坚固的防御工事,在学校外围构筑了一线半永久性的钢骨水泥碉堡群,妄图凭借坚固的碉堡群和集美半岛北部的美人山、天马山一带连绵的高地,以及集美镇内的学校建筑群,进行顽抗。
集美外围的战斗打响后,我八十五师二五三团二、三营指战员于21日上午分别攻占了潘涂、美人山、天马山和英埭头,控制了集美镇北部。二五三团一营于22日拂晓占领了孙厝和孙厝东面敌人的一个阵地,将敌人包围在一个高地上,逼近集美镇。
当天上午9时,二五三团政治处主任张茂勋,在一营阵地上接到第八十五师政治部传达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集美学校系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所创办,我军在解放集美时,要尽力妥善保护好,严防破坏。宁可多流血,也要避免使用火炮。”接到周副主席的指示后,二五三团党委立即开会,一致认为:“周副主席指示就是命令,是党的侨务政策和文化政策,一定要坚决执行,宁愿部队伤亡,一定要保护好集美学校。”
二五三团向集美镇发起攻击时,敌人设在集美学校附近的一个炮兵阵地连续向我军轰击。当时我军的火力配备是很强的,我军若集中火力,敌人的这个炮兵阵地不必花费多大力气就可以拿下来,但指战员们坚决执行周副主席的命令,为了防止损坏集美学校,他们坚持不用炮兵火力还击,而用轻武器同敌人作战。
下午,当敌人炮火轰击我攻击部队时,团政治处主任张茂勋和一营营长沙杰带领重机枪排还击敌人,激战中敌人一颗炮弹打来,重机枪排排长不幸光荣牺牲,一营营长沙杰也负了伤。下午6时,一营主攻敌坚守的高地,由于不能组织炮兵火力轰击,只能以轻武器攻击,担任主攻的三连连长凌锡甫英勇牺牲,三连伤亡较大,高地未能攻克。
23日上午,四连仍用轻武器攻击,打下高地,全歼敌人200余人。下午,二五三团三营向集美镇发起了正面攻击,二营向集美码头迂回,在集美地下党同志的密切配合和集美地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于当日下午5时解放了集美全镇,完好无损地保护了集美学校。
解放集美的战斗结束后,张茂勋同志找到集美学校负责人陈村牧先生,向他传达了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以及陈嘉庚先生正在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情况。与此同时,二五三团的指战员迅速帮助集美学校转移重要设备,疏散学校的教职员工及其眷属,以预防敌机轰炸和炮弹袭击。不出所料,第二天盘踞在厦门岛上的国民党军就向集美发起了猛烈的炮火轰击,由于及早防范和在二五三团解放军的帮助、警戒下,学校人员和重要器材均安然无损。
二五三团于23日当晚撤出集美镇,八十五师师部在集美战斗结束后进驻集美镇。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八十五师司令部、政治部专门贴出了保护集美学校的布告:“查集美学校为华侨民主人士陈嘉庚先生所创办规模较大之学校,希望各部人员应尽量不必进驻该校,并坚决予以保护,严禁启移或损坏一切教育用具及房屋、树木,仰各切实遵照为要!”
在解放集美的激烈战斗中,二五三团指战员共伤亡200多人,其中牺牲81人,实现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护集美学校的誓言。解放后,集美地区的人民群众将烈士的骸骨保存得十分完好。后来中共集美区委、集美区人民政府将81位烈士的忠骨集中埋葬在附近的兑山红树林,并修建了烈士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为陵墓的纪念碑题写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以为永久纪念。
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得知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为保护集美学村所作出重大牺牲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在厦门全岛解放后,陈嘉庚专门致电给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祝贺厦门解放,并决定在集美鳌园内建立一座纪念碑,纪念为解放集美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供后人世代瞻仰。1952年,陈嘉庚专函请求毛泽东主席为集美烈士纪念碑题写碑名。毛主席满足了爱国老人的这一愿望,题写了“集美解放纪念碑”碑名。题完字后,毛主席还给陈嘉庚复了一信:“陈委员,惠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遵嘱写了集美解放纪念碑七字未知合用否?先生近日身体如何,时以为念!”毛主席为乡镇一级的纪念碑题字,全国至今也仅有集美镇一处有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