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期●随感录●

应登哪家门

作者:胡昌方



近年来,在农村“扶贫困,促小康”活动中,许多基层干部选择困难较大、问题较多的乡村作为自己“帮扶挂钩联系点”的做法,深受群众的欢迎。

然而,百姓眼睛是杆秤。他们在热情赞扬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基层干部在选“点”登“门”上存在的种种偏向:一是愿去经济厚实的“富门”,不愿登贫困落后的“穷门”;二是愿跑一贯先进的“热门”,不愿去长期后进的“冷门”;三是愿到工作顺手的“喜门”,不愿去问题棘手的“难门”;四是愿奔自己熟悉的“亲门”,不愿踏生疏无亲的“远门”。如此选“点”登“门”,既有悖于党的干部深入基层扶贫帮困的本意,又有损于干部自身的应有形象。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

“点”往哪里选、脚登哪家“门”,反映出我们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作为人民的公仆,应该把基层的需要和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要到困难多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理顺关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到贫穷的地方去,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惟其如此,才算真正选准了“点”,登对了“门”,结对了亲,帮扶了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