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期●专稿●

理想引导我们前进

作者:居欣如 王韧

大型纪录片《理想照耀中国》记录了一大批为革命和建设而献身的先哲、先贤、先烈的群像。他们中有建党初期的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彭湃、蔡和森、瞿秋白、方志敏,也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钱学森、邓稼先、王进喜、雷锋、孔繁森、焦裕禄等英雄人物。
  《理想照耀中国》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共产党人“为信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而牺牲”的伟大情怀,也展现了他们为实现理想,在90年风雨历程中,求索、思考、实践、献身的品格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片中22位追求理想的共产党人,尽管所处时代和命运各不相同,但为了崇高理想而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那种精神,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震撼人心。
  为信仰而献身
  在建党初期,有一批志士仁人,胸怀救国救民之志,心系民族兴亡之责。八国联军扬言:“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生死存亡关头。李大钊就呼吁“再造中华”,号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他的理想就是“创造青春中华”。为寻求救国之路,他创办《晨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堪称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先驱,共产党早期的精神领袖和缔造者,影响了一大批共产主义者。而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获罪于当时的军阀,1927年他在北平遇害。敌人用尽各种手法,威逼利诱,他从未屈服,坦然走上绞刑架!
  恽代英立志要“毕自己一生伺候国家,伺候社会”。他把“助人看成天下第一大事”。他是党内公认的才华横溢的秀才、实践家。1924年恽代英在上海大学任教,白天教课,晚上编辑《中国青年》,前后四年,在《中国青年》写稿200多篇。后又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连蒋介石也欣赏他的才华,想拉到他的麾下,被恽拒绝了。他于1931年被害。
  瞿秋白,家道中落,在母亲死后,他走出家庭寻找光明道路。他在理想照耀下走上“改造中国旧社会之路”,立下“创造幸福新社会”之志,参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后又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讲授马克思主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都曾是他的学生。这位职业革命家,在他仅有36年的生命旅途中,公开发表的文章有五百万字之巨。为纪念他在文化战线上的贡献,鲁迅为他编了最后一部30万字的《海上述林》,并说:“人是可以被杀的,但作品是不能杀掉的!”临刑前,他一边走一边用俄文唱着《国际歌》,还坦然对行刑者说:“此地很好,就在这里。”他盘腿而坐,真是淡定从容,视死如归!
  在血与火的熔炉中锻炼,一次次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这一位位革命的先驱,为了信仰,为了实现理想,他们赴汤蹈火,不惜牺牲生命。英烈们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旗帜和榜样!
  义无反顾的忠诚
  1949年10月1日,历史记录了天安门城楼的这一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这个苦难民族百年的渴望!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华罗庚的声音刚落,彭恒武从爱尔兰回国了。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而获得博士学位仅九天的邓稼先就从美国启程了。谢希德偕同新婚丈夫,借道英伦回到故土,虽然从此与父亲天各一方,骨肉分离。
  为了回来,钱学森失去的是自由,他在美国特工监视下,整整熬了五年,还是我方与美国交换了13名被俘美军军官,才得以回国。
  为建设新中国,近二千名海外学子回到了祖国。
  建国初期的中国不仅积贫积弱,还真是一穷二白。1960年,在人迹罕见的西北大沙漠中,在钱学森主持下,中国人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1964年在人迹罕至的大漠中,由邓稼先主持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震撼世界!1966年10月,钱学森又给中国原子弹配了一支最好的“枪”。他实现了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构想——中国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
  1984年邓稼先完成了生前最后一次核试验。1985年他已走到生命的尽头,致命的核辐射导致癌症发作。在病中,他始终考虑着原子能的和平使用,写出了他一生的积累和最后的思考。
  晚年的钱学森收到了美国总统科技顾问的邀请,并将授予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国家工程院院士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奖。这位智慧的老人婉拒了。他笑着说:“一个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对我的嘉奖,这才是最高的嘉奖!”
  请看,这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知识精英。他们对真理和理想的忠诚真是义无反顾。同时,在他们身上也展现了坚定信念的无比伟力!
  热爱人民勇于奉献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这是一个几乎被饥荒摧毁的地方。面对兰考火车站扶老携幼的灾民,焦裕禄想到的是责任。“我们没有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当感到耻辱和痛心。”他要拼着老命大干一场,决心大干三五年,叫兰考有起色。焦裕禄靠着双脚走遍了120多个生产大队,跋涉2500公里,追沙子,查地形,绘地图,弄清全县的风口、沙丘、河渠,最后竟成了兰考治水、治沙、治风、治碱地的专家。他在兰考前后才一年零四个月,在这片土地上燃尽了生命最后的光亮!
  在焦裕禄去世整整30年后,人们又见到了共产党员孔繁森,献身于西藏阿里高原。
  孔繁森到拉萨后,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话:“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民疾苦”,“不为民解忧,何以言公仆”。他到阿里两年多,走遍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乡,相当于在雪域高原上绕地球两圈。他到处访贫问苦,给阿里的乡亲带去温暖和问候。他说过:“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而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平均海拔达4500米的“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遇难后,人们发现在他的口袋里除了八元六角钱以外,就是他写的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他在日记中写道:“说一万句空话,不如做一件实事!”
  不论是激情燃烧、沧海横流的时代,还是四海承平、安居乐业的年月,他们始终有理想、有信念、有奋斗、有奉献!他们共同的追求是将个人的生命融入伟大的事业,汇入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是一种奉献,也是自我的完善。
  正如党的先驱者李大钊说的一段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话:“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在我们重温这些感人的人物群像和篇章时,他们只是无数先烈和先贤中一小部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英雄群体。在我们受到感动和震撼的同时,一定会学习他们,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勇于奉献,热爱人民,为祖国繁荣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