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京沪杭战役(即渡江战役)55周年,也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本刊本期转载了《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中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和《从渡江到占领上海》两篇重要历史文献。这两篇文献分别写于战役前和战役后,前者是战役计划,后者是战役总结,堪称姊妹篇。今天读来,使我们仿佛又重新回到那个“天翻地覆概而慷”的火热时代!
胜利的道路很不平坦。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工人阶级从1926年底至1927年3月,连续三次发动武装起义,最后一次在周恩来的指挥下取得了成功;不幸的是,由于缺乏经验,随后不久被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镇压了下去,上海乃至全国陷入严惩的白色恐怖之中。抗战后期,华中敌后新四军从车桥战役开始转入反攻,随后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师挺进江南,与坚持在那里的第六师十六旅和浙东纵队会合,组建苏浙军区,形成对京沪杭的战略包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这一地区的日伪军理应由新四军受降,只是由于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实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新四军从江南撤了出来。然而,经过革命与反革命的长期反复严重的较量,美丽、富饶的京沪杭三角地区现在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人们怎能不欢欣鼓舞,怎能不“慨而慷”呢?!
京沪杭战役的目标是夺取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埋葬蒋家王朝,战役的规模、困难与复杂的程度都是战争史上罕见的。这一仗究竟如何打,兵力如何配置,作战过程中敌情会出现什么变化,如何应付,以及战役的实际进展和战绩如何,取胜的原因何在,等等,邓小平在这两个文献中作了最清楚、最深刻、最权威的回答。人们从中可以吸取很多有益的历史启示,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特别值得提出的,渡江作战是在辽沈、平津、准海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发起的。这时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的败局已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轻敌思想。然而,作为这次战役的最高指挥员,邓小平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亲自为总前委起草的战役实施纲要,成竹在胸,知己知彼,对渡江后敌情可能出现的变化以及应对的预案,设想得那么周密、稳当,真可谓料事如神,国民党反动当局不论如何挣扎也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从渡江到占领上海》,这是战役结束后邓小平向新政治协商筹备会代表所作的报告的前一部分。这个报告开门见山, 实话实说,从中可以看出战前我军的准备工作做得何等充分,在作战中我军指挥员是何等英勇,人民群众的支前热情是何等高涨,战役的进行是何等的顺利,取胜原因的分析是何等深刻,至今读后依然令人震撼,令人折服。
邓小平的这两篇文献都作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之后,文中只字未提这次重要的中央全会,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这次中央全会在胜利面前向全党警示的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号召全党在新的形势下坚持“两个务必”的精神,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邓小平的这两篇文献堪称坚持“两个务必”和求真务实的典范,永远值得学习和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