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期●缅怀篇●

威名永存秣陵关

——祖父朱履先与辛亥革命

作者:朱佩梅

编者按:本刊在上一期刊登了朱宝洁所写《辛亥斗士 抗战功臣》一文,缅怀其父朱履先的光辉人生。本期,我们再刊登朱佩梅记叙祖父在辛亥革命中攻占秣陵关、光复南京英勇事迹的文章,以纪念百年辛亥,纪念革命前辈朱履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爆发了推翻满清统治的武装起义。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驻守南京的满清新军第九镇也在南京郊区秣陵关起义。当时我的祖父朱履先在第九镇三十四标二营任管带。他1908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09年到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祯麾下。
  祖父怀着“习武救国”的热情,18岁时辞别双亲和新婚妻子到日本留学。在日本六年,他深深感受到一个弱国的子民所受的歧视和侮辱。在日本士官学校时,重要军事课程是不允许中国留学生听课的,日本学生也常常欺负他们,称他们为“呛苦路”(谐音,意为支那苦力),这种蔑视和侮辱更激起了他发奋图强、拯救祖国的爱国情结。在日本期间他受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树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奋斗目标。
  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南京时,祖父非常振奋。而此时由于两江总督张人俊担心九镇新军不可靠,收回了九镇新军的大炮、机枪等重武器,还强迫他们交出平时实弹练习用的弹药,逼迫九镇离开南京。10月30日,新军第九镇被迫开赴距南京30公里的秣陵关驻守。由于受赵声等同盟会员的宣传鼓动,九镇中反清爱国思想已有一定基础。同盟会上海总会和武昌政府不断派人来宁鼓动九镇统制徐绍祯起义,原三十六标二营管带柏文蔚从东北辗转来宁找朱履先联络起义事宜。朱履先深受徐绍祯赏识,以“武昌事发,风樯阵马,顺昌逆亡”力劝徐起义。
  在高涨的革命形势下,徐绍祯采纳了他们的意见。11月8日,徐绍祯率部队在秣陵关起义,任命朱履先为前敌总指挥官,进攻清军雨花台炮台,以此作为进攻南京的据点。8日拂晓,朱履先以三十四标为主力,率步兵第三十三标、马队第九标、炮兵第九标、工程第二营、辎重第九营、宪兵营等起义部队,由秣陵关向南京进发。当时三十四标官兵每人仅有三颗子弹,其他部队均无弹药。午后4时,先遣骑兵队及后继部队集结在雨花台神庙,晚8时朱履先指挥第三十四标向雨花台的清军攻击前进,另一部队则绕道攻击水西门。午夜,起义军队已进至雨花台炮台前1000米,携带的三颗子弹都已打光,先锋队队长唐有泰中弹阵亡,另两位队长张国俊、潘瑗丞均身负重伤,士兵伤亡惨重。在此弹尽援绝之时,祖父朱履先脱去棉衣,在刺骨的寒风中高举指挥刀向前跃进,高呼:“弟兄们,冲呀!冲呀!”带领部下向敌人一次次发起冲锋,但因固守炮台的清军弹药充盈、炮垒坚固,进攻失败了。次日凌晨2时半,他又指挥敢死队由雨花台南麓向上攀登,冒死冲锋,夺取守军机关枪两挺。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三十四标官兵几乎全部牺牲。其他部队亦无法再攻,起义部队被迫退守镇江。
  此时,由于清军大举反攻和疯狂镇压,汉口、汉阳相继失陷,武昌城岌岌可危,局势对革命党人十分不利。
  第九镇秣陵关起义的消息,使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很振奋,他们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宋教仁、谭人凤、蔡元培等人认为南京是战略要地,南京之得失关系革命的成败,只有攻克南京才能挽救武汉危局。会议决定借秣陵关起义之势,进攻南京。会后,策动江浙各军组建成江浙联军,再次攻打南京。
  11月12日,江浙联军总司令部在镇江成立,徐绍祯任总司令。根据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指示,徐绍祯再次率部队攻打南京。他仍委任朱履先为三十四标前敌总指挥官。
  经过周密的准备,11月22日,江浙联军冒着瓢泼大雨分别向幕府山炮台、乌龙山炮台、天堡城炮台、雨花台炮台进攻,攻打南京城外的各个据点。24日总攻开始。朱履先率领三十四标官兵,首战攻打秣陵关。战前他经过周密的分析和准备,制定了详细的战略战术,在士兵中又进行充分的动员;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奋勇冲杀,经过激烈的战斗,占领了秣陵关。紧接着,他又率部队攻打雨花台,他全然不顾自身的安危,带领官兵们奋勇拼杀,终于一战雪耻,打垮了顽强抵抗的清军,攻下了雨花台炮台。他又亲率一个团冲开中华门,成为第一个登上中华门城楼的人。在其他各路起义部队的密切配合下,12月2日南京胜利光复。
  南京光复后,解除了武汉的军事危局,稳定了东南半壁江山,有力地推动了整个革命的迅速发展。孙中山对南京战役作出了高度评价,说:“革命大局,因此大振。” 此战之后,朱履先在黄兴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8岁的朱履先任阅兵总指挥。因祖父在秣陵关起义和光复南京战役中的卓越战功和杰出贡献,孙中山委任时为25旅旅长的朱履先为陆军第二师中将师团长兼南京城防司令,并亲授二等文虎勋章一枚,为其在黄桥王家巷的祖宅亲赐“中将府”匾额一块。
  辛亥革命以推翻中国皇权统治的胜利和随后这一成果被袁世凯窃取的失败结局而告终。那些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代价投身辛亥革命的先辈,永远值得今天的人们敬仰和怀念。碧血丹心照汗青。我的祖父朱履先,他的威名刻在南京秣陵关上,朱家后人永远为此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