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党委副书记、新四军老战士杨琪华同志,2011年10月17日不幸病逝,享年90岁。
杨琪华同志为浙江慈溪人,成长于上海。青少年时期就投身抗日救国活动。1941年2月参加新四军,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琪华同志是一位坚强的革命女性。在七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她始终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在她病重期间,她的大女儿杨晓敏怀着深深的爱,将她撰写的,及她和她的伴侣、战友王维同志合写的回忆录汇编为《风雨人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杨晓敏为编辑该书所写的《妈妈,谢谢你》,附录在书后;杨琪华同志的小女婿王既端读了该书后也写了一篇《百炼一书情未竟》的文章,都很感人,现一并刊载如下。
——编者
妈妈,今日天气真好,我终于将书稿交去排版。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U盘,却觉得分量特别重——这是妈妈的书稿,是妈妈革命历程的结晶。
妈妈,在编辑书稿的这些日子里,我好像从头走一条长长的路,看到你面临人生中一道道重要关口,一个个关键选择。人生之路虽然很长,但决定命运的选择只有很少几次。妈妈,你在关键时刻的果敢、决断,面对生死的从容、淡定,一次次令我真正走近你。
记得那个雪花纷飞的寒夜,你面临艰难的选择:是连夜冲过陇海铁路,还是让疲惫不堪的同志们歇一晚?实际上,你比大家更累,更需要休息。你怀着八个月的身孕,带着一队孕妇、病号离开根据地北撤已经整整七天六夜。我军战事不利,转移伤病员和家属困难重重,危机四伏。为了带领大家安全转移,每到一处,同志们可以稍事休息,你却拖着沉重的身子,一次次奔走联络:摸清敌情变化,及时调整撤退路线;寻求地方同志支持,筹集粮草,动员民伕。为了加快行军速度,你把自己的担架让给轻病的同志放背包。那一夜,天下雪了,行路更难。好不容易冒雪把这些孕妇病员带到了临近陇海铁路的一个小镇,赶紧烧热水给大家烫脚,争取休息一会儿,再马上赶路。哪知同志们太疲劳了,躺倒就爬不起来了,有的连脚也不想洗了。你知道,这小镇离陇海铁路只有五里路,是刚被蒋军收编不久的伪军郝鹏举部经常出没的地方。当时已是半夜,必须立即离开,如果郝鹏举叛变,队伍陷于此地,每分钟都可能发生危险。你心急如焚,马上找几个病号党员商量,把严重敌情告诉他们,动员大家做工作,克服困难。陪你北撤的老顾伯伯和陈秀英同志带头推小车,挑行李。病号拄着棍子走。就这样冒着小雪,踩着泥泞小路艰难赶路。不久雪停了,月亮也出来了。你们抓紧冲过陇海铁路,又走了五里开阔地,找到一个庄子,才宣布休息五分钟,继续赶路。那一夜,你们终于脱离险境。事后知道,就在你们雪夜冲过陇海铁路的第二天清晨,已经投靠蒋军的郝鹏举部果然到了你们前晚临时歇脚的小镇。倘若那天半夜你没有果断下决心撤离,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你,妈妈。在关键时候,你坚决、果敢的选择,带领大家走出一条生路。
解放了,原以为生生死死已经过去,没想到,又是一个夜晚,你和爸爸突然被捕,面对着随时可以开火的驳壳枪,是冒着生命危险说真话,还是违心地认下兜头泼来的污水?如何选择,刻不容缓。妈妈,你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和爸爸站在一起,坚信真相终可大白。在八号牢房,身负冤案的你,不顾自己的安危,帮助一个被迫害的女青年申冤。妈妈,一向有些不拘细节的你,此时却考虑得非常细致,如何申冤的每一步,都交待得非常具体,还亲自帮她修改申诉书。后来,那女青年果然打赢官司,重见天日。知道这样的结果,你真的特别高兴。你曾自豪地对别人讲,共产党员不管处境多少艰难,只要有信心,总是多少可以起些作用的。“文革”中,你再次被批斗、关押,你得肺炎发高烧,批斗时无法站立,“造反派”还是不肯放过。妈妈,和你关押在一起的阿姨说,在那样的情况下,你还关心着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
这就是你,妈妈。在危难时刻,你坚决、果敢的选择,不仅最终赢得真相大白,还你和爸爸清白,还救了蒙难的狱友。
这些日子,一向坚强的你病倒了,病得很重。以你这样好强好动的个性,每天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输液的日子,实在难熬。何况病情的发展,令你承受着我们无法替代的痛苦。可是你选择了平静的面对,顽强的坚持,连医生都很佩服你。只要稍有精神,你依然看书读报,看你喜爱的电视剧,依然关心着我们大家,包括照顾你的护工小胡。
这就是你,妈妈。在重病时刻,你从容、淡定的选择,带领我们走出阴霾。
妈妈,作为你的女儿,我感到自豪。你把编书的任务交给我,使我有机会读懂你,从你的精神中汲取抉择的勇气和前行的力量。
妈妈,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