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旧报刊上看到一则故事:解放初期,一位翻身农民特地进城,到书店买了一张毛主席像,又要求买一张共产党的像,营业员说:“只有主席像,没有党像。”他就是不走,唠叨着:“哪能没有党像?”经旁人再三解释,他才带着迷惘的表情离去。在这位农民的心中,共产党与毛主席一样都是穷苦人的大恩人,有“主席像”就有“党像”,而且“党像”应是与主席像一样高大、魁伟、英俊的。虽说这是一个故事,但它表现的劳动人民对党的情感却是真实的。 |
其实,共产党的“像”一直悬挂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党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得到:革命战争年代,我地下党员乔装打扮,或以绅士、华侨、小贩、游医等身份,到一个陌生之地动员民众闹革命,人们在同他接触中,往往能很快断定“他是共产党”,进而千方百计掩护他、帮助他,同他一起投身革命;而敌人的探子到了解放区,尽管善于伪装,巧言令色,革命词儿挂嘴边,“兄弟”、“同志”不离口,群众却很快认出“他是坏蛋”。究其原因,共产党人有一张共同的“标准像”:爱民如母的赤子情怀,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这张“标准像”有具体表现:革命战争年代,那种面对敌人追杀、为了掩护群众转移宁愿牺牲自己的人,那种“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一半给房东大娘”的人,那种即使自己啃树皮嚼草根也不拿群众一粒粮的人,那种把仅有的棉衣发给其他同志、而自己冻死在长征途中的军需处长,群众认为,这就是共产党;和平建设时期,那种抢险救灾冲锋在前的人,那种群众有难挺身而出的人,那种常在田间地头和群众汗水流在一起的人,那种不贪功名只讲奉献的人,群众认为,这就是共产党。
共产党员就是“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来”的人。那种“群众有难袖着手,遇到矛盾就摆手,名利面前争出手,危险时刻忙缩手”的人,能像共产党吗?那种“名烟不离口,名酒餐餐有,名牌装全身,名车到处游”的人,能像共产党吗?
共产党的“像”,既是《党章》规定的,又是由每个共产党员塑造的。为了不负这张“像”,无数革命先烈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奋斗,为中国人民求解放谋幸福,李大钊、瞿秋白、赵一曼、杨靖宇、彭雪枫、江竹筠、董存瑞、刘胡兰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和感人的事迹,为“党像”增辉;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年代,焦裕禄强忍肝痛带领兰考人民锁风沙,孔繁森两进雪域高原献血抚孤为藏民,郑培民两袖清风为官一心一意为民,杨善洲辛勤耕耘30载留下万亩林场献国家,李保国扎根太行35年带领10万农民脱贫困,还有谷文昌、廖俊波、黄大年、沈浩、王继才、黄文秀等一大批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共产党人楷模,都在为“党像”添彩!人民群众正是从这一个个共产党员的言行中,认识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坚定不移跟党走的。
毋庸讳言,在共产党的队伍中,也有这样一些人,虽然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却没有入党,不守党纪,不遵党规,不修党性,贪图私利,腐化变质,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给“党像”蒙羞,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共产党员要时刻不忘自己姓“党”,经常照照《党章》这面镜子,看自己走没走形、变没变相,努力解决自身存在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的问题,自觉用党章这面镜子规范自己的言行,坚持“四讲四有”,增强“四个意识”,做到“四个不忘”:始终不忘党的崇高信仰,不忘党的根本宗旨,不忘党的责任担当,不忘党的纪律规矩。慎独、慎微、慎始、慎终,自重、自警、自省、自励,走到哪里就把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哪里,时时处处事事让群众觉得你像个共产党。只有每个共产党员的“像”标准了,整个共产党的群体形象才更加光彩夺目,更能赢得群众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