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期●文化战士天地●

舒諲:抗战时首访延安的战地记者

作者:陶建明




      舒諲(1914—1999),原名冒舒諲、冒效庸,江苏如皋人,现代剧作家。明代四大公子之一的冒辟疆是他先人。他1934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当过话剧演员、大学教授、编辑、记者,在上世纪30年代是著名影评人。1938年2月,他受邹韬奋委托以战地记者身份到延安采访,写出了《战斗中的陕北》 《万里风云》等报告文学集,在中国第一次系统介绍陕甘宁边区及政府驻地延安,第一次歌颂毛泽东、朱德等边区党政军领导人,被誉为“中国的斯诺”。

受邹韬奋委托访问延安

1937年12月20日,舒諲等几个青年记者成立小组,参加广东省民众慰劳团。他们从广州出发,经过三天的颠簸来到战时首都武汉。此时,武汉各类人员云集。各大战区军事长官为讨论第二期抗战部署,正在武昌大本营参加会议,八路军也派副总指挥彭德怀与会。身负新闻报道任务的舒諲安顿住处后,首先去拜访邹韬奋。舒諲原是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的通讯员,这时《生活》改为《抗战》三日刊。邹韬奋见到舒諲很高兴,听说舒諲即将前往华北战场采访,立即征求他的意见能否担任《抗战》的战地记者。《抗战》是当时很有社会影响的舆论工具,销量近万,创下当时刊物的发行纪录。舒諲未加思索就接受了邹韬奋的邀请。

邹韬奋认为国共第二次合作,过去敌对的双方变为一家人了,中共在陕北建立的民主政权的一切,外间尚无详细的报道,虽然美国记者斯诺写过《西行漫记》,《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也访问过陕北“赤区”,但都是在全面抗战前的事。《抗战》正需要取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与国民党并肩战斗这个新阶段西北边区的第一手新闻资料。因此,邹韬奋希望舒諲在晋中前线访问八路军总部时,提出访问延安的要求,并立即与《新华日报》负责人潘梓年进行了联系,说明舒諲是以《抗战》特约记者的身份访问延安。经八路军办事处同意并开具介绍信,舒諲面交八路军总部政治部主任任弼时转为联系去延安采访事宜。

拜访朱德总司令

1938 年元旦,舒諲随慰问团北渡黄河进入豫北,然后折回陇海路西入晋中。1月23日,他们来到临汾,听了阎锡山抗日的“高谈阔论”。1938年春节,舒諲率领记者团在八路军驻临汾办事处的安排下,随卫立煌等国民党名将,赴赵城马牧集八路军总部驻地拜访朱德、彭德怀。

采访团一行初到当晚,受到朱德和彭德怀的热情接待。联欢会上,舒諲第一次见到朱德这位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他感到听朱德讲话,“就如同品尝麻辣而味浓的川菜,刺激胃口,食欲大振,非常过瘾”。

第二天上午,朱德接见了舒諲。在一个天井里,朱德和彭德怀正在接受塔斯社记者采访。舒諲刚到,朱德主动迎了上来,并引导舒諲进入堂屋。此时空袭警报响起,朱德、任弼时、陆定一、丁玲和舒諲等人一起到后院隐蔽。敌机过后,朱德与舒諲谈论起我军对抗战战局的分析和战略思想。朱德指着军用地图说,八路军在山西的主要游击区拥有正规军10万人,曾经粉碎了日军两个师团兵力的“围剿”。这里将成为反攻华北的根据地。八路军在大同以南、黄河以东的区域同样活跃。朱德还解释道,关于八路军(抗日)只打了平型关战役的说法是诬蔑,完全不是事实。

舒諲向朱总司令询问中共“停止土改,主张国共合作”的动机。朱德立即回答:“九一八事变后,我党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于 1935 年决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1937 年 5 月召开的中共代表大会明确指出‘中日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的矛盾’。”在随后的谈话中,朱德不仅向舒諲阐述了“两党共同纲领”的含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而且结合“两党共同纲领”发表了他个人对于抗战中共产党工作的看法。其中最为精彩的一段是,“中共在举国一致抗战图存的局势下,要求一定程度平均分配和发展国家资本,以达到改善民生的目的,是正当也是合理的要求。目前主要的工作是‘抗日高于一切’和‘巩固统一战线’”。朱德还真实地说明上述谈话虽是他个人意见,但也代表共产党的看法。

“关于青年问题……”舒諲的话还未说完,朱德已完全了解了他的意思。“青年同志们投奔八路军的很多,但我们力量有限,而且照顾到与国民党及地方上的关系,只能尽力所及的范围,予以容纳。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是纯洁的,学习精神强,生活能刻苦,正像我党一样是不为任何报酬而工作的。”前后近两个小时的谈话,相谈甚欢,舒諲在回忆中称自己度过了一个“快慰生平”的春节。

受邀见到毛泽东

离开赵城,舒諲率领记者团来到西安,访问了留驻西安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他聆听了林伯渠对陕甘宁边区的简要介绍,随后在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驱车来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延安。

初到延安,罗瑞卿教育长负责召开了欢迎会。他还邀请舒諲为大家演讲。舒諲虽然没有准备,但抗战肯定是主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我们千万的青年流亡,然而我们却在穷乡僻壤上到处燃起了知识的火炬;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摧毁了我们美丽的校园,然而我们却在广漠的原野重建起战斗的大学校……”舒諲话中的“知识火炬”显然是指“延安抗大”等解放区的学校,引起了听众的共鸣,赢得了阵阵掌声!

到达延安的第十天晚上,舒諲接到中共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邀请通知。此时已经是晚上9点半。步行了一段路后,舒諲等人进入一间简朴的接待室。勤务兵送来一罐香烟,毛泽东也随即进来了。舒諲首先向毛泽东表达谢意。一阵对话后,舒諲等人开始与毛泽东探讨国防建设的问题:抗战初期,日军优势明显,不少国人对于战时的国防建设颇为失望。中国能否重建国防工业的基石,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呢?毛泽东的一番妙论,给舒諲等人吃了一颗“定心丸”:“西班牙只有几百万人口,而广东一省就有3400 万人。我国土地面积广大,只要上下团结一致,各种条件改善,胜利是必然的。我们不怕失掉华北,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一切困难自解!我们一定要建设这样的国防工业,加速地制造飞机、大炮、坦克,才能最后把敌人赶出中国领土……”

毛泽东重新燃起一支烟,继续说:“事实上,我们不是天天打败仗,如果军队生活和军民关系改善,发展游击战争,开展运动战……就有好转的办法。但如果有更大的国防工业基础,把军队壮大起来,那么日寇也就不难最后被赶出我们的领土。”

在一阵阵烟气中,毛泽东越谈越兴奋,从国际形势到七大会议,无不涉及。其中对于统一战线,毛泽东的谈论体现出了共产党的豁达:只要不是汉奸,其他人都是共产党的朋友。鲁迅奋斗一生的精神,与我们并无二致,但鲁迅并非共产党员。像这样的人,都是我们的好友。末了,毛泽东坚定地说:“中国是一定有办法的!”他说:“现在西班牙政府许多将领,过去都未曾学过军事,只要自己有坚定的方向,肯吃苦耐劳,有志者事竟成!”“我们的抗敌圣战需要广大的群众,更需要广大的青年。”这是在他们临别前,毛泽东说的最后一句话。这番话说到舒諲的心坎中,令他终生难忘。

与张闻天讨论文化抗战

张闻天(洛甫),时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书记处的负责人。他早年也有文学创作,而舒諲来延安前已经发表多篇影评。两位“作家”虽然是记者见领导,但话题的核心内容就是文学和文化人在抗战中的作用。

初春时节,舒諲在延安清凉山附近的一个窑洞里拜访了张闻天。进门时,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正在向张闻天汇报工作。舒諲眼中的张闻天,“年轻而健壮,戴着深度的近视眼镜,仍不脱文人的气派。他的态度毫不拘谨,既热情又谦和,这是文学家特有的风度”。谈话中,两人首先谈起国共合作,然后又谈起中共七大。“现在中国共产党总计有多少党员?” 舒諲问。“目前在战时,全国党员尚无精确统计,大约有二三十万吧!除国民党外,我们作为第二大党是毫无问题的。”张闻天答道。随后舒諲询问他关于左翼文化运动的评价。“过去‘左联’和‘社联’的为革命斗争的方向和培养文化工作干部,无疑都是有功于革命的。但是,对于‘同路人’的关系上,还不能吸收更广大的同情者——我们的朋友——参加革命的阵营。‘左的关门主义’相当厉害,所以文化战线未能如我们的理想地扩大与坚强。”随后张闻天又谈论了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应有的范围,并肯定了文艺作品对于抗战的帮助:“现在全国文化人分散各处,这是好现象。这样,文化人和群众的关系,更能密切,更能深入,影响也更普遍。我想今后一定能产生更好的作品。战地通讯、戏剧、歌谣……对现阶段的抗战作用很大……”采访结束,张闻天谦恭留饭,用自己省下的菜金待客,赢得舒諲等人的敬意。

完成报告文学集

在延安,舒諲还走访了边区政府民政、财政、教育、建设,以及法院、医院等负责人,对边区的轮廓有了一个概念;参加了欢迎晚会、军民联欢晚会、抗大的运动会、陕北公学师生的反侵略大会、法院公审大会、元宵晚会等集会;参观了延安的政府机关、工厂、学校、医院、俱乐部、合作社、托儿所等场所,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

从延安回来以后,舒諲在汉口冒着时时被敌机轰炸的危险,将采访所得在《抗战》三日刊上以《边区实录》陆续发表,产生强烈反响。为使更多的人了解陕甘宁边区,全面推动国共合作,实现抗战胜利的愿望,1939年3月,舒諲将延安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报告文学集《战斗中的陕北》,由文缘出版社出版,译报图书部发行。这本书分政制的轮廓、锐进的民政、困境中的财政、陕北公学、抗大、经济建设的现况、司法制度、一般文化的建设、民众运动的特质与任务、朱德与第八路军、夜访毛泽东、洛甫的会见、附录《延安行》等部分,还配有大量图片,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介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卫生等情况,使读者对延安有一个全新的了解。

《战斗中的陕北》在大后方公开发表,反响很大,几度再版。人们看到了中国民主革命圣地延安军民抗日救国的坚强决心,了解了宝塔山下那一个“山那边吆好地方”的真实情景。正如舒諲在前言中所说:“延安不仅仅是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那里还是新中国的摇篮,理想成为现实的发祥地,中国各省的青年男女都奔赴到这里,甚至还有不少外国人。”延安成为青年心中的“麦加”、人们想往的“圣地”。舒諲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客观公正地报道了一个平等、自由、没有压迫、充满活力,又贫困落后、物资匮乏的陕甘宁边区,对国人全面了解陕甘宁边区,揭开延安“禁区”的神秘面纱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此行对舒諲的个人创作也是强有力的推动,他将延安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崇高气节熔铸在他后来的创作中,创作了《正气歌》 《精忠报国》 《梅花梦》等大量抗战话剧,为凝聚人心、激发民众抗日热情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