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期●卷首语●
马丁与金萧支队
作者:张林岚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马丁是浙江金华、义乌东阳一带名闻遐迩的人物。我与他初次见面时,他不过二十岁上下,已是浙江浦江工委书记、东阳县委书记,领导着几个县的救亡运动。他像大队飞鸿的领头雁,抗战开始不久就率先跑到山西前线找八路军,进学兵大队.次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衔命回浙江工作。
他是杭州人,1918年出生于下城区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因为家境困难,中学没有毕业就被迫辍学了。1938年春夏间,他以新四军丽水办事处干部的身份,代表金衢特委到我的家乡浦江县来恢复大革命失败后损失殆尽的党组织,建立民先队县大队部。他政治上警敏沉着,作风坚毅踏实,表现出出众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效率,我们都当他是“杭州来的大学生”,称呼只用一个“马”字。
马丁通过在金华义乌地区工作的浦江人石础介绍,先找到了浦江东乡黄宅镇的黄长波——黄、石两人当时都是失去组织关系的原中共党员,之后即以黄家为党的机关,开展活动。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黄长波以绅士身份出任古城乡乡长,在黄氏大祠堂举办民众夜校以马丁为教员,向当地青年农民宣传党的主张,组织军训,进而以乡公所的名义武装乡丁、保丁和农民,建立抗敌自卫队。当时国统区民间是严禁“私藏军火”的,黄长波突破限制,出钱打造了红缨枪(当地俗称竹叶枪),还购置了猎枪、土炮,在全县起了带头作用。
继马丁之后,到浦江来工作的有林一心(一名林材,原二十军副军长、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今尚健在。)崔秀阳、唐智和等,在他们的领导下,一年多时间里发展党员近90人,建立基层支部10多个;民先队员400多人,成了党的得力助手。1938年5月建立了民先县大队部,由黄长波任大队长,马丁自兼组织部长;我负责宣传工作。
从“八·一三”淞沪全面抗战到武汉大会战,是救亡运动的高潮时期。浙江省由于是桂系军人出身的黄绍竑当政,与蒋介石有矛盾,政治上比较开明,容纳中共和进步力量参加各方面的战时工作和各级政权,某些县出现了生气勃勃的政治局面。直到武汉失守,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国民党当局顽固派制定《异党问题处置办法》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但到处“摩擦”,而且不断发生冲突,随后又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国共合作的关系濒于破裂。在我们宣传抗战到底,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时候,马丁他们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向武装群众准备迎击日寇,他的驻地也已由浦江而至东阳。从1939的春天起,他已很少露面。1940年他是兰溪中心县委书记。不久之后,日寇已侵占东南沿海的宁波、绍兴、温州和福州等城市,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缩入内地。
我的家乡在1941年1942年间,不断遭敌机狂轰滥炸,而且二度沦陷敌手,马丁和他的战友们在这个时期创建了新四军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奋起抗击日寇。1942年敌人发动浙赣战役,国民党军政机关不顾老百姓痛苦,溃逃四散,杂牌部队、散兵游勇、四处抢劫;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的只有共产党和它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了。金萧支队流血牺牲,坚持敌后斗争多年,在富春江以东,浙赣线南北,创建了诸(暨)义(乌)东(阳)兰(溪)浦(江)建(德),金(华)义(乌)浦(江)等边界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路东、路西、路北等县一级的民主政府。马丁是八大队的总支书记,后来又担任金萧支队总支书记和政治教导员。新四军北撤,他在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作战,抗美援朝战争,解放一江山岛战斗时,他都在某部炮兵团任政委。后因健康状况不好,调人空军,担任军事学校教育工作。1961年,他因病转业杭州市委任组织部副部长。1964年10月在杭病逝,年仅45岁。
解放前,浦江还有旧城墙,马丁与我们谈话,喜欢上城墙散步,边走边说。谈完话立刻出城,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城头高处行走不会惹人注意么?其实不然。城头上是康庄大道,随时上下十分方便;城下是街巷纵横、民居稠密,交通不便。还有一个好处是谈话没有人偷听。即使有人盯梢,也容易发现。
马丁重视发现人材,培养干部,他到浦江第一年就输送知识青年近10人分批去皖南新四军教导总队受训,学习后回浙江各地工作,都成了革命干部,其中不少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献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