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期●卷首语●

漫说“啃老族

作者:季音

“语言是跟着生活走的”,这是萧乾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确实,随着生活的发展,语言总是不断地得到丰富,增添新的内容。近日,在网上和报刊上,不时读到一个新词:“啃老族”。这个词在《辞海》上找不到出处。
  何谓“啃老族”?大意是说,有那么一些年轻人,他们本来已到了自食其力的年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却依然“啃”着父母的工薪或养老金过日子。所以称之为“族”,大概这类年轻人为数不少,已经成为一个不大不小、颇有影响的社会现象。这或许就是引起舆论界关注的原因。
  “啃老族”大都是城市里的青年,他们的产生说起来比较复杂,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人,有的是高校毕业后,对工作过于挑剔,薪酬待遇要求过高,又不愿离开大城市到基层或边远地区去工作就在家里混日子。有的是文化低,技能差,又怕苦怕累,不愿去做一个辛苦的“打工者”,就长期“赖”在家里吃闲饭。还有的是属于“创业幻想型”一类,他们有创业的愿望,却又缺乏苦干实干的精神,东碰西碰,最后一事无成,就只好在家“啃父母”。
  “啃老族”的情形多种多样,此处不再多述。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年轻人大都不能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潮流,缺乏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一句话,在他们身上大都有一个“懒”字。天下无难事,最怕有心人。凡事勤在先。勤奋是从事一切事业的前提。古人曰“勤能补拙”,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的才能不足不可怕,只要他勤奋努力,就能弥补欠缺,干出一番事业。最可忧的是既懒又怕苦,只等着天上掉下馅饼来。这类人当然就会被抛在时代潮流的后边。
  从“啃老族”身上,也折射出了当今家庭教育的缺陷。这些年轻人大都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家里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钟爱。这本是情理中事。可是有些家庭对子女却是溺爱有余,而严格的教育锻炼不足。“爱子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这句古训的意思是,如果只知道爱子,却不对他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就无异于害子女。在现实生活中,这类事不胜枚举。有些年轻人步入社会时稍稍遇到一点挫折,甚至根本谈不上是什么挫折,就退回到安乐窝里,在父母卵翼下度日。这就是“爱子不以道”的结果。
  “啃老族”的出现并非咄咄怪事,无须大惊小怪,这是时代的激流在奔腾前进中的正常现象。既然存在着竞争,总不免会有一些落荒者。你能责怪社会不公吗?不能,当今社会上的竞争,固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说应当承认是公平的,跟不上趟的年轻人主要应当从自身找原因,克服本身的弱点,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对“啃老族”,我们也不可过多地责备,还是要热情地关怀他们,多从积极方面加以教育与引导,为他们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挫折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与鞭策。应当相信这些年轻人是会从挫折中逐步成熟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