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期●卷首语●

“季札挂剑”见诚信

作者:胡昌方

在苏北泗洪县陈坪乡张墩村,有一个长满蒿草的土台子。据说清朝康熙19年(1680年)“黄河夺淮,水漫泗州”时,安河周围一片汪洋,唯有此台没有淹没。这个台子,就是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挂剑台”。
  史载: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途经徐国,拜见了徐君。他俩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徐君很喜欢季札的宝剑,几次欲言,不便启齿。季札知其意,但考虑到还要出使别国,不便即时相赠,心中默许回来时一定把剑送给他。谁知季札出使归来,徐君已病逝。季札十分悲痛,遂把剑挂到徐君墓前的树上才离去。后人将此传为美谈,并在徐君墓旁筑起一个高台,名曰“挂剑台”。
  季札并不因为朋友离世而不兑现自己原先许下的诺言。这种恪守信用之举,表明季札是一个诚实守信、很有德行的人,因此受到世人的尊敬。
  诚实守信,历来是一种社会公德,它是社会中人人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古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和“一言九鼎”等,都是在说诚实守信这个道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尽管社会形态不断更替,然而诚实守信这一美德一直世代传承,成为人们的道德戒律。
  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恬不知耻地宣扬“不说假话成不了大事”的市侩哲学,一时间“假话泛滥”,不讲信用的行为到处蔓延,以致造成社会道德水准下降。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牢牢记取。
  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把言而有信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方说,在经济生活中,契约一旦签订、合同一旦建立,就要严格履行。在政治生活中,作为人民的公仆,一定要言行一致,取信于民;否则,就会失去民心,有损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诚,信也:信,诚也。人无诚信则鄙陋,家无诚信则危殆,国无诚信则绝于天下。这就是“季札挂剑”这美丽传说的真谛,也是世人从中所得到的深刻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