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下》
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的莫朴(1915-1996),既是一位经历丰富的革命者,又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他在从事革命活动和教学领导工作之余,创作勤勉,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油画作品,如《南昌起义》《人党宣誓》、《清算》等。莫朴一生只创作过一幅国画,也是唯一的国画——《银杏树下》。这幅画的创作缘由和所反映的内容,则是 1940 年发生在新四军军长陈毅和莫朴之间的一件往事。
1941年1月25日,刘少奇、陈毅决定在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江苏盐城创办“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莫朴与丘东平、刘保罗等参加了学院的筹备工作。刘少奇亲自兼任院长。丘东平任教导主任,莫朴任美术系主任。
在抗日根据地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尤其是美术系。刚开办时,连学生最基本的画具如画夹、画板、画架等都没有。为使美术系的教学活动尽快地正常开展起来,莫朴动起了脑筋。他到盐城城内到处走了走,看了看。当时的盐城是座劫后的破城,又经过敌机多次轰炸,满目断垣残壁,很难看到一幢比较像样的房子。
莫朴来到盐城的东面,“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就设在靠近城垣的地方。学校的南侧有一座破败不堪、荒草丛生的庙宇。莫朴走进庙宇,只见大殿里布满了灰尘和蜘蛛网,大殿岌岌可危,梁柱难支,穿过破屋顶的亮光随处可见。有几个泥塑木雕的小菩萨,七零八落,东倒西歪。泥塑虽满面尘土,油漆也早已剥落,但仍可看出原有生动的形态。在根据地很少有供写生用的模特儿或是石膏像。莫朴想,泥塑菩萨不失为很好的写生替代品。于是,他就和随行的人拣了几个回去。
走出大殿,莫朴看见庙门前有两棵银杏树。西面一棵小一些东面一棵有三丈多高,树干也粗,不过早已枯死。莫朴仔细端详着这棵粗大的枯树,有了新的发现。他觉得这是做画板等教具的好材料,与其让人砍了当柴烧,不如废物利用。莫朴把这个想法和同行的其他老师说了,他们都很赞同。于是,就找来了几个木工,不一会儿把大枯树放倒了。将大树锯成木板,做了 30 多块八开纸那样大小的画板,还做了几个画架,多下来的又做了一批学生上课用的小凳子。
就在莫朴为解决教具难题而满心欢喜时,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
那是在不久召开的“三三制”参议会上,有位老僧人向陈毅反映,“鲁艺”有人砍了庙里的古树。老僧人说,古树是建庙时栽种的,已有数百年历史。虽然树已死了,但仍是庙里的文化遗迹。陈毅听了,当场表示接受老僧人的批评,向老僧人道歉,并说我们一定要改正。老和尚见陈毅如此谦虚,也就心平气和了。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有一天,陈毅军长来到华中“鲁艺”院部看望大家,和丘东平、陈岛、莫朴等人闲谈。在谈兴正浓之际,陈毅向莫朴提及那棵银杏树的事。陈毅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 :“你们也太莽撞了。做事情一定要从政治上考虑影响啊,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要知道这棵树虽然枯了,要是能够保存下来,它总算一个遗迹嘛。人家就是这么想的嘛!不要以为一棵树不值几个铜钱,你们没跟人家商量随便砍掉就是不对的嘛!”陈毅的语气虽不算严厉,但听者都掂出了这话的分量。莫朴深感内疚。
通过这件事,莫朴感到在工作中我们的一举一动,即便是主观上从革命利益出发的,仍然要注意工作方法,特别是不能触犯群众利益。这是人民军队、革命队伍的铁的纪律。
时光到了九十年代。莫朴对五十多年前这件事一直难以忘怀。在生命的后期,莫朴决定把这件事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然而由于年近八旬,莫朴感到画油画已力不从心。于是,他想到用国画的形式。
国画与油画的技法截然不同。一生从事油画创作的莫朴拿起了陌生的毛笔。为了画好这幅特殊的画,莫朴还专门请一位姓舒的中年画家作为老师,来指导他作画。舒画家见莫老年高体弱,很想为他代笔。可一贯创作严谨的莫朴,一定要自己画。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莫朴终于可以独立作国画了。他以当年被砍的枯树为内容,构思了一幅国画《银杏树下》。他一连画了十五幅,最后选了一幅比较满意的,在画的四周写了满满的题款,记叙了这段往事。
适逢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写信向莫朴求画。莫朴便送上这一幅画。如果您去该馆参观,一定可以欣赏到这幅包含着特殊内容的、莫朴的唯一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