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和陈毅代军长,始终把创办报纸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求新四军挺进到哪里,报纸就要办到哪里。刘少奇同志在皖东北一次干部大会的总结报告中,曾把办好报纸和扩大部队、建立政权、发展党组织,一起归纳为开辟敌后新解放区“四位一体”的基本经验。他把办好报纸看作为坚持敌后斗争最好的思想武器。为了解决办报的困难,陈毅同志曾在苏北筹办《新华报》时,表示过:“宁可减少一个旅的经费,也要把省下的人力物力用于办报。”他们在办报过程中,还亲自担任报社领导职务,亲自为报纸写文章,帮助解决办报所需的物资和设备。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时期华中敌后先后兴办的报纸多达一百余种,除军部和华中局先后主办的《抗敌报》《江淮日报》《新华报》外,影响较大的尚有一师的《抗敌报》(苏北版)《先进报》,二师的《新路东报》《前锋报》,三师的《先锋报》《前线报》《战斗报》《奋斗报》,四师的《拂晓报》,五师的《抗日报》《七七报》《挺进报》,六师的《火线报》《群众导报》,七师的《武装报》《战斗报》。属于地方创办的,苏南有《东进报》《前驱报》《大众报》《太湖报》《抗战报》《民众报》《火线报》《苏南报》《苏浙日报》和浙东的《战斗报》;苏中有《东南晨报》《江海报》《江潮报》《江海导报》《苏中报》《人民报》和与友军合办的《联抗报》;苏北有《老百姓报》《盐阜报》《盐阜大众》《淮海报》《苏北报》和新安旅行团办的《华中少年报》;淮南有《新路东》报、《新民主报》《淮南日报》;淮北有《皖东北日报》《人民报》和《雪枫报》等。
1940年10月,当渡江北上抗日的新四军第一、二支队,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会师于盐城后,刘少奇和陈毅随即进驻盐城。他们立即在兴办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同时,很快于12月2日创刊了由少奇同志亲任社长的《江淮日报》(初为四开一张,不久即改为对开的大型日报)。它是继延安《新中华报》和重庆《新华日报》之后,我党公开出版的第三张大型日报。它原为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1941年5月中原局改称中共中央华中局后,《江淮日报》即随之成为华中局机关报。
《江淮日报》的主要办报成员有:由东渡日本留学后归国抗日在皖东主办过《抗敌报》(江北版)的王阑西任副社长兼总编辑,编辑部主任刘述周,采通科长李扬,记者有罗列、吴江、梁山、方麟,负责资料的有谢冰岩、陶一波、许以倩,还有一批来自国统区、沦陷区的知识青年参加采编。积极供稿的有来自大江南北一批文化精英,如冯定、扬帆、吕振羽、钱俊瑞、孙冶方、薛暮桥、骆耕漠、夏征农、林山、丘东平、许幸之、许睛、吴强、江岚等,他们是《江淮日报》的坚强后盾。当时在盐城的党和军队的主要负责人,都为报纸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稿,如陈毅同志草拟了《发刊词》,还写了《论皖南事变及新四军的态度》;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写了《抗战四年来的新四军》;刘少奇也将他在盐城县参议会上作的关于统一战线和形势任务的报告,以《我们在敌后干些什么》为题,在报上全文刊载。这都大大提高了报纸的权威性、指导性和战斗性。
《江淮日报》的《发刊词》中,曾明确宣告:《江淮日报》既是党报,又是华中人民的喉舌,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纽带,是建设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有力工具。它的任务是发动与支持人民的抗日群众运动,团结各抗日阶层,共同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江淮日报》创刊后,十分注意及时而充分地反映华中根据地的形势,传达党中央对时局的主张,努力把广大群众团结到党的周围,通过各种方式坚定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人们为民族解放而奋斗。在皖南事变后报纸通过事实大力揭露顽固派反共投降的阴谋,反映了广大人民的义愤和声讨。在大量报道群众抗日运动迅猛展开的同时,还注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报道了一批爱国人士和开明士绅(如韩紫石、李明扬、宋泽夫、计雨亭、朱履先、刘笃辉等)支持和参加抗日民主政权的事迹。《江淮日报》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各阶层人士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崇高的威望。尽管受敌后交通不便、设备不足等条件限制,但《江淮日报》日常发行量仍达万份。它除发行到华中、华北各个抗日根据地外,还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上海、南京等沦陷区城市和大后方重庆等地,香港以至东南亚华侨社团有时也能看到《江淮日报》。
1941年8月,由于日伪大规模“扫荡”,盐城沦陷于敌手,《江淮日报》随之即奉命停刊。
三
1941年8月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从盐城转移到阜宁西乡陈集一带,原《江淮日报》工作人员,一部分随王阑西到盐阜区党委筹办《盐阜报》,一部分随军出版《无线电讯》(由唐为平负责)。后来在陈毅提议下,除《无线电讯》外,又增出了《新华报》。《新华报》于1942年7月1日创刊,为四开四版五日刊,由陈毅兼任社长,陈修良、黄源任正副总编辑。不久,因日伪二次大“扫荡”,军部转移去淮南盱眙县黄花塘,《新华报》随之停刊。
随王阑西到盐阜区党委办报的同志,经短期筹备,很快于1942年元旦正式出版了四开四版五日刊的《盐阜报》,作为中共盐阜区党委的机关报。此报由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王阑西兼社长,总编辑为上海著名报人艾寒松,编辑有代云、顾乃湘、杨西林、葛和、吴启增、陶一波等,美术编辑有鲁莽、沈柔坚、洪藏,记者有梁山、方麟、常工、乐静、江星、路汀、于天明,通讯科有李扬(科长)和伍贻、鲁军、王国保等。在1943 年日寇二次大“扫荡”中,因华中局和军部移师淮南,《无线电讯》和《新华报》停刊,《盐阜报》方才增设电台抄收和刊用新华社电讯,报纸内容较前充实。此时,王阑西同志经过全党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学习后,深感占人口大多数文化不高的工农尚无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纸,因此他积极倡议,决心要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工农大众和文化不高的基层干部办一张通俗的大众报。他要求用极浅的文字和图画,登载国内外大事和地方消息、大众言论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娱材料,让初识字的人能看得懂、不识字的人能听得懂。于是,盐阜区党委批准了王阑西同志的提议,调来曾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的赵平生(黄则民)任主编,于1943年4月25日,在海边六垛创办了八开四版的《盐阜大众》。从此时到 1945 年抗战胜利时为止,在盐阜地区便形成了《盐阜报》和《盐阜大众》两报并存、优势互补的局面。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了适应形势需要,盐阜区改为华中五分区,五地委决定《盐阜报》停刊;把原有的《盐阜大众》扩大为四开四版两日刊,要求它在原有的大众化、通俗化的基础上加强其政治性、指导性,扩大其读者范围,充实其报道内容,使之成为广大区村干部都可以阅读、并用来推动工作的报纸。此后,《盐阜大众》的读者对象更为广泛,因此办报队伍也相应地有了充实和加强。
四
《盐阜大众》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工农大众作为报纸主要对象,把为工农兵服务作为报纸主要任务,在办报实践中大力推进通俗化、大众化。它在加强新闻报道的同时,每期以一个版的《俱乐部》专栏,刊载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诸如民谣、快板小调、小诗歌、小故事、小笑话等。为了密切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当时还把诗人林山、陆维特等带头创作的墙头诗发表在报上,让各地及时写到村头路边的墙上去。
和墙头诗一样构成大众报特色的还有木刻版画。报纸上每期都有独幅木刻画配合新闻报道还曾刊登《模范班巧计捉和平军》、《希特勒吹“牛皮”》等木刻连环画。这些木刻版画,连不识字的工农群众也能一看就懂,所以深受群众欢迎。当时经常为报纸创作木刻版画的有洪藏、沈柔坚、芦芒、凡一、丁达明、钱小惠、严学优等,后来不少通讯员也学会了木刻版画,不断向报社供稿。
《盐阜大众》始终坚持依靠全党办报、依靠群众办报的传统。《盐阜大众》从创刊开始,就明确宣告它不但是为了大众来办报而且要依靠大众来办报。早在1944 年底,盐阜地委就作出决定,号召贯彻全党办报,开展工农通讯运动,提倡知识分子干部和工农干部结成对子,做到“一帮一”,要求县区领导以身示范,积极带头。熟谙大众文化的主编赵平生在报上连续著文提倡“写话”,帮助工农群众提高写作水平。从 1945 年春节开始,很快在全区掀起了群众性的写稿竞赛热潮,四个月来稿增加到5000多篇,通讯员队伍扩大到2000多人,并涌现了颜景詹、陈登科、刘相卿、王知四、曹景虹等模范工农通讯员,其中陈登科不久从基层调到报社,成为华中解放区第一个专职的工农记者。
《盐阜大众》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对敌斗争中,曾经涌现出一批“一手拿笔、一手拿枪”能文能武的记者、编辑。在战地采访中牺牲的随军记者胡捷、深入敌区被俘誓死不屈的主编钱毅和因积劳成疾而殉职的副总编辑路汀 (杨学文),这三位烈士是《盐阜大众》的骄傲,他们在报业史上留下了永垂不朽的英名。还有许多在战争时期办报实践中锻炼成长的骨干,在全国解放后也大都成为支援新区办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