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在经历了“十五”时期的不平凡的五年后,我们现在是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规划未来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四个方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之一,体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就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从宏观角度看,是要积极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争取国际社会是一个和谐世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去年12月6日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演讲时说,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只有实现了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类文明才能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从微观角度看,就是要打造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建设和谐乡镇与和谐社区
建设和谐社会,既是重要的战略思想,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党中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抓住机遇,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我们的国家正在和平崛起。我们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程。时间的压缩,也使矛盾压缩性地凸现出来。今天我们的社会里,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众多,贫富差距拉开,失业人口增多,弱势群体的规模扩大。弱势群体,是一批因市场原因或生理原因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成员,他们基本上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劳苦大众。
什么是和谐?和谐,即协调。声乐中有和声与合唱,有男女声二重唱和四重唱,歌咏队员们所唱的声音,吐字、音调虽然不同,但听众能从整体的协调中领略歌曲的美妙与和谐。不同就是矛盾,矛盾需要协调。作曲家和指挥家是处理不同声音使之协调的能手。
社会是由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员和利益、兴趣、习惯、爱好各不相同的成员汇聚在一起的一个集合体。众多的社会成员存在着众多的社会矛盾,需要政府机构、社会团体进行协调和处理。处理得好,社会就可以保持和谐;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冲突和斗争。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党和政府的各级干部应当成为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使社会能在矛盾运动中和谐发展的高手。
2005 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的结果对过去的经济统计数据有所修正。修正后的数据令人振奋。我国 200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原先的数字多了2.3 万亿元,增幅达 16.8%,经济总量从世界第七前移到世界第六。但我们原来的经济基础差,人口基数又大,修正后的统计数据并不能改变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落后面貌。到2004 年底,我国农村中的低收人贫困人口(年纯收人在 924 元以下)还有 7587 万,加上其他方面存在实际困难的人,总计将近 1亿。城市需要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有 2000万。两者相加,差不多占到我国总人口的 10%。除此以外.进城农民工、在岗的城镇职工中也都有相当一部分因各种原因形成的困难人群。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关注和尽可能地改善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弱势群体规模过大并且如果得不到关怀,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就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十一五”和今后的时期里,都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节收人分配,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
中国共产党是依靠和领导全国的劳苦大众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是我们党的基本群众,战争时期是这样,建设时期也是这样。现在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群众基础有所扩大,但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劳苦大众。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教育相对的贫困人员不要有仇富心理。这项政策收到了极大的成效。现在需要警惕的是,在一部分干部中存在着嫌贫爱富的倾向,他们忘记了我们党的阶级基础还是工人阶级,党的群众基础的主要部分仍然是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不容回避。在资本与劳动的对话中,资本处于强势,劳动处于弱势,资本不会自发地来关注和改善弱势群体的困苦。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就成了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就对大力关注弱势群体问题提出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在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时,我们应当特别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