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期●征战纪事●

大别山人民的儿子王树声大将

作者:崔向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王树声,是我党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国防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日前,笔者走访了王树声夫人杨炬。这位年已85岁的女军医思潮起伏,感慨万端地叙说了王树声的战斗人生。

王树声出生于湖北麻城,当过私塾教师和小学校长。1926年入党,任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1927年6月,作为麻城农运领袖的王树声“三支半枪拉武装”,指挥拿着大刀、长矛和土铳的农民自卫军百余人在6000农民配合下,于破寨岗抗击地主武装万余人的进攻,激战3昼夜,追击40里,毙俘敌3000余人;同年9月又领导麻城暴动,11月率麻城农民自卫军配合黄麻起义后,编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928年参加木兰山游击斗争,参与开辟柴山堡根据地。1929年6月他率部参加了鄂豫边三次反“会剿”作战。1930年12月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此时王树声任红十一师师长。在1931年11月的黄安战役中,王树声率部与敌展开肉搏战,击溃敌援兵3个旅,保证了兄弟部队攻克黄安城。1932年在第三次反“围则”中,身为师长的王树声冲锋在前,不幸身负重伤,住进后方医院。据秦基伟回忆说:“在打援战斗中,王树声师长指挥第十一师和第十师三十团,打得英勇顽强,多次与敌白刃格斗。他们连续鏖战3昼夜,击溃敌4个旅共8个团的反复冲击,胜利完成了打援阻击任务。”

然而,红军的节节胜利却一步步地断送在时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红四方面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张国焘的手中。本来部队经过七八个月的连续征战,已十分疲惫,应该抓住敌人尚未展开第四次“围剿”的间隙进行休整,但张国焘却命令红军西出平汉路,进逼武汉。此时,敌人已调集了30万兵力开进鄂豫皖根据地,寻机“剿灭”红军主力。没能得到休整的红军只好仓促应战。根据张国焘“进攻,进攻,再进攻”的作战指导思想,我军灵活机动的战术优势根本无法发挥,使得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经过几次作战后,根据地不断被敌人蚕食,作战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最后被迫在方面军的诞生地七里坪与敌决战。在七里坪血战中,王树声率红七十三师与其他部队一道与敌恶战,全军以伤亡2000多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8000余人的重大胜利。但在战略上并没有达到歼敌一路之目的,根据地没能有效恢复,我军主力却在作战中受到一定损失,依然被敌军重重包围。经过数月苦战,根据地越打越小、红军越战越少,形势非常危急,已经没有回旋余地。正当王树声率部与尾随而来的敌军血战之时,徐向前总指挥送来一封急信告诉王树声,方面军总部和主力已转移,要他指挥后续部队坚决抗击,掩护主力突出敌军的合围。

王树声率领红七十三师死死顶住了敌入的一次次进攻。他适时地组织部队实施反冲击,并点兵组成敢死队,亲自率领敢死队突入敌阵地与敌肉搏,使进攻之敌不敢贸然出击,只好与我军暂成对峙状,从而保证了鄂豫皖苏区党政军高层领导“黄才贩会议”的顺利召开。这次会议作出重要决议:以少部兵力坚持根据地斗争,主力突围至平汉路以西,伺机打回根据地。主力突围后,王树声边阻击敌人,边向西突围。就这样,王树声第一次带着失利后难以言表的心情,离开了他的故乡和他浴血奋战过的革命根据地。

1936年10月10日,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在此之前,王树声就已经担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成为徐向前总指挥的主要助手。第三次过草地时,重病缠身的王树声临危受命兼任红九军军长,率部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殊死拼杀。在祁连山转战的3个多月里,他带领指战员们睡冰洞、吃草根、喝雪水,继续与敌人周旋、苦战,最终走出祁连山,穿过了腾格里沙漠。在东渡黄河时又遭遇敌人,部队被打散,最后只剩下王树声一人沿途讨饭,九死一生。他历经干辛万苦回到延安,向毛泽东和中央汇报了西路军失败的经过。他痛心地说:“部队打了败仗,我是有责任的,我对不起党和人民,也对不起红四方面军的烈士们。"毛泽东同志对他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给予了很高评价,明确地说:“西路军的失败,你是没有责任的。”并安排他到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蓄意挑起内战,以30万兵力围困中原解放军,妄图重演第二次“皖南事变”,为保存实力,我中原解放军于1946年6月开始进行战略转移,史称“中原突围”,由此揭开了伟大的解放战争的序幕。时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的王树声,率部从南路杀开一条血路,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中原大突围,杨炬是亲身经历者。突围前,快要当爸爸的王树声,忍痛对已怀孕的杨炬商量打胎,他说:“这一仗打起来,就是恶仗,战场救护任务重。你是军医,挺着肚子影响行动,我也不能处处关照你。好在我们还年轻,等条件好了多生几个吧!”两个警卫员不忍心40岁的司令员没有孩子,暗中合计用自采的野草替换打胎的中药煎了让杨炬喝,结果保住了他们的头生子。突围前夕,李先念让怀有身孕的杨炬和伤病员及家属们先走。机关的同志也劝说王树声:“杨炬是军医,又怀了孕,她与伤病员一起走,还可以照顾伤病员。”但王树声却说:“这些伤病员是在抗战和自卫作战中负伤或患病的,他们都是英雄、是财富,是一批有实战经验的战斗骨干。杨炬是我老婆,大战在即,司令员的老婆先转移走了,叫我这个司令员怎么动员部队打仗?杨炬转移的事,等部队突围后再安排吧!”当时杨炬很理解丈夫的心情,毫不埋怨。

突围命令下达后,王树声率领的由第一纵队组成的南路军经鄂中向西突围。他指挥部队拼死冲过敌人重重设防的平汉铁路,强渡襄河。在大突围时,杨炬随纵队且战且走,后来她实在无法再随纵队行动,组织上决定她和另外两位女同志化装分路转移。临行前,王树声一再叮嘱她们:万一你们被俘,无论如何不能暴露纵队行踪和个人身份:万一不能走就潜伏起来等待时机。王树声与杨炬离别时一再叮嘱:“你要多保重。孩子生下来,无论是男是女都叫鲁光(在中原光山怀孕的,到山东解放区生下的),有纪念意义。在地下党的掩护下,杨炬一行历尽艰辛,最后到达山东省临沂解放区。

王树声率领部队经过约一个月的突围作战,终于摆脱了敌人重兵围追堵截,到达鄂西北地区。王树声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决定在鄂西北创建革命根据地,并将所属部队改为三个支队,开展游击作战。经中央批准,1946年9月1日,王树声任新成立的中共鄂西北区党委书记和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标志着突出敌人重兵围困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斗争时期。杨炬说,第一纵队进入鄂西北困难重重,国民党到处张贴告示出重金收买王树声等人的人头。王树声率领部队坚决执行党中央和中原局的命令,在鄂西北坚持了10个月的外线作战,牵制了10万国民党军部队,有力地支援了各解放区的作战。1947年2月,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鄂西北军区留少数部队坚持原地斗争,主力分路转移到外线作战,继续牵制敌人。经党中央批准,王树声等几位身体不好的负责人化装转移华北解放区。王树声送走了其他几位同志,对部队转移作好部署后,在中央的再三催促下,才离开根据地。王树声一路上扮作小老板,辗转荆门、武汉、南京、上海,于1947年6月到达山东解放区。

王树声与杨炬和不满周岁的儿子鲁光团聚了。杨炬说,看到王树声身体十分虚弱,她决心好好给他调补一下,使他早日恢复健康。可是,王树声得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消息就坐不住了,执意给中央写报告要求随刘邓大军重返大别山。他对杨炬说:“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鄂西北的几支队伍都将汇入刘邓大军,我要重返中原战场。”党中央批准了王树声的请求。夫妻又要分离了,杨炬看丈夫的身体还没有康复,希望他再休息几天。王树声对妻子说:“我是大别山人民的儿子,我是从那里开始闹革命的,很多战友和亲人都牺牲在那里。现在终于要大反攻了,我一定要回去解放家乡人民!”1947年9月29日,中秋佳节,王树声毅然出发,随大军踏上了南下的征程。临行前他送给杨炬一张照片,题上一首小诗:“久别重逢今又别,不知人月几时圆?伤思艰险犹尝尽,誓将奋斗会中原。”此后,每逢中秋节,杨炬都拿出这张照片默背诗句,回忆艰难岁月,寄托对他的思念。

杨炬说:1949年在紧张的剿匪斗争中,王树声又累倒了,持续低烧不止。两岁多的鲁光发高烧患痢疾。杨炬又有身孕,妊娠反应很重。组织上让在武汉的杨炬去部队驻地动员王树声回武汉治疗。王树声只说了一句:“剿不灭土匪,我决不下战场!”在剿匪最关键的时刻,党中央曾邀他参加开国大典,但他放弃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非要以剿匪的战果为新中国献礼!当初有领导劝王树声说:“你身体不好,就换一个人吧?”但王树声说:“我在大别山打过两次游击,对那里的环境熟悉,有利于剿匪工作。”当时杨炬身体也不好,王树声安慰她说:“大别山是我的故乡,大别山哺育了我,哺育了红军。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解放了,但大别山的土匪还很猖獗,乡亲们还不得安宁。只有剿灭土匪,使群众过上安稳日子,我才对得起他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任军械部长,同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他经常深入茫茫草原、沙海戈壁和边远山区视察,重视现代化武器的研究和实验工作。1959年,王树声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参与领导了军事科学的研究和总结我军历史经验等工作。1961年,王树声根据第二次、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亲自参加并指挥的许多著名战役,着重总结了山地运动防御战、围点打援、突围战斗的经验,撰写了《几点作战经验》,这是我军的珍贵历史文献。此后,他又主持编写了《红四方面军战史》等书籍。

1974年1月,王树声将军病逝于北京。他的女儿回忆父亲的思想境界说:“他对领袖、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赤诚,深深地震撼着我。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为了人生的伟大目标,完全没有自我,不论在怎样的艰难困境和屈辱面前,绝不低头!”

杨炬说:“王树声在病重住院期间多次对我说:自从我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天起,就立下了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选择了为革命奉献一切无怨无悔的人生道路。"在杨炬心中,王树声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永远是自己和孩子们的精神力量!

上一篇:万水千山下一篇:我愿做地上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