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期●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作者编者
作者:
编者按:甘肃省会宁县是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结束长征胜利会师的地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2005 年经本社与该县教育局联系,全县70 所中学接受了捐赠的《大江南北》杂志。该县教育局以此为契机,要求各校结合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 周年,组织师生阅读《大江南北》,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2006年1月,该县教育局把该县部分中学师生撰写的200余篇《大江南北》读后感陆续寄来本刊。现摘登几篇如下。
珍爱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会宁县河畔初级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 胡永国:我喜欢《大江南北》,它记载着许多惊天动地的抗日史实,让我从中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更加激发了我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只有为国家培养出许许多多无私奉献的合格人才,我们的民族才会兴旺,我们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 60 年了。我们要永远记住那段历史,要“以史为鉴,不忘国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大江南北》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会宁县甘沟中学历史教师 田春锋:喜得《大江南北》杂志,细细品读,战争年代那一幕幕撕心裂肺的惨剧、一声声震撼人心的枪响、革命志士的一个个壮举不时地映入脑际,顿觉心潮澎湃,爱国激情涌动,涤荡邪祟。我认为,这本杂志是学生开展第二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素材。刊物中每一个历史事件,展现的每一个英雄人物,均以一种无可比拟的力量冲击着人的心弦,让读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信念愈加坚定。它的每一篇怀故的文章,都饱含着笔者对世事沧桑的领悟,是当代青年努力进取、激志励行、为国奉献的不竭动力。
读《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有感
会宁县草滩初级中学 任启旺:翻阅《大江南北》2005年第10期上有关抗战的一些文章和资料,使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和抗战名将,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的张自忠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位尽忠报国、取义成仁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作战勇敢,在临沂保卫战中,他率军与敌人短兵相接,伤亡惨重。有人建议张自忠撤退,他抱定誓死决心,说“战而死,虽死犹生,不战而活,虽生犹死。”看到这里,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为了抗战的胜利,像张自忠这样的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国家英勇捐躯。他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们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去缅怀。
读《三少女血誓:从军抗日》有感
会宁县头寨中学初三(2)班 牛克栋:《大江南北》让我知道了许多以前未曾耳闻的历史事件,这里我要说的是《三少女血誓:从军抗日》这篇文章。它记述的是三少女从军抗日的故事。当时,她们生活条件比较优裕,受到良好教育,也接触到大量的进步刊物,从小就培养了爱国热情,树立了勇于牺牲自己、保卫祖国的远大理想。年仅十四五岁的她们居然破指写下了血书,弃学从军!
十四五岁!正是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聆听老师的教诲,无忧无虑地学习、游戏的青春时期,而同龄的她们却弃学从军!相比之下,生在“福包里”的我们有些人竟然不知道“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是何年何月在何地发生的,真是有愧于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天这幸福生活啊!
虽然三少女“决心从军抗日”的年代已与现实相去甚远,但是她们的爱国热情却需要我们永久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不忘历史的重托
会宁县甘沟中学教师 邵建平:翻开《大江南北》杂志,我仿佛置身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从“九·一八”到“七·七”,中华民族历经了战火的锤炼,一批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国捐躯,更多的炎黄子孙呼号奔走。有谁能忘记马本斋、葛振林、左权、杨靖宇、吉鸿昌……他们的名字将永垂青史。虽然我不能亲身经历那样的场景,但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的硝烟和革命者的伟大。要知道,老一辈革命家经历了多少枪林弹雨,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要知道,建设更加富强的中国的重任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而这一代人没有高度的民族精神是万万不行的。
《大江南北》这份内容真实生动,读起来亲切的好教材,我们应该经常学习它,并用它教育我们的学生,使他们了解过去,了解老一辈是怎样为民族解放和振兴而浴血奋战的,从而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