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第一次读《清贫》是在学生时期连同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一起读的。参加工作后,又先后读了几次《清贫》,印象逐渐加深。今捧起《清贫》再次阅读品味一下,别有一番感受。
《清贫》是方志敏烈士1935年5月26日写于狱中囚室的作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方志敏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所经手的款项达数百万之巨,而他个人的财产只有一块表、一支自来水笔、几套旧汗褂和几双缝上底儿的线袜。方志敏的“清贫”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情操的象征。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这种“清贫”,才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赖、拥护和爱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使中华民族走上了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道路。
不要以为清贫是单纯物质上的清苦、贫穷。清贫,是一种清廉的人品修养,是一种坚强的人格形象,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和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不可丢掉的一种传家宝。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领袖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终生甘于清贫的。周恩来总理逝世之日,联合国正在日内瓦开会,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立即倡议破例给他按国家元首礼仪降半旗志哀。秘书长的倡议中有这么一句话:“哪一国的总理能够一生担任重职而不置一份财产?”周总理这种“清贫”,显示的正是一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伟大胸怀和道德情操!
清贫作为一种思想境界和精神财富,历来为清官所恪守,为民众所崇敬。清贫的人,必然是清廉的人、纯粹的人。清贫的为官者无疑都是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传统观念和世俗格格不入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甘于清贫正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一种具体表现。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杨业功等党的好干部,生前都是甘于清贫的,他们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捞取任何好处。他们廉洁自律、忠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和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亿万群众的心中,永远鼓舞着世人承传统,扬正气,赞清廉,斥腐败,谱写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之歌。
古时有“千里来当官,只为吃和穿”之说,当今也曾有人吐出“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之语。这种为官者,缺乏的正是“清贫”这样一种人品和人格、官品和官德。由此看来,富贵往往会使为官者人格扭曲、道德败坏,清贫倒会有利于掌权者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勤勤恳恳为民。在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为一名人民公仆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清贫不是穷困,更不是作秀,而是共产党人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的一种追求。但愿我们的公仆们任何时候也别忘记和丢掉“清贫”这一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高尚美德,永远牢记“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发扬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真诚履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神圣职责,心甘情愿地以“官贫”换取“民富”,带领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