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期●青少年绿洲●

“政治辅导员”任重道远

作者:陈辉

 
  
  
  媒体有关当代大学生不珍惜生命的报道已屡见不鲜。近日又有报道,四川成都某高校一个行将毕业的大学生,只因为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竟从高楼跳下自杀身亡!之所以产生这一系列令人不解和痛心的现象,有人归结说,是因为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障碍。仅仅是心理障碍吗?我认为关键是这些大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呢?作为一个曾经在高教部门工作过的老同志,我认为,高校的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花大力气把这支肩负“树魂立根”重任的队伍建设好,发展好。
  记得1983年上海市教卫党委党校筹备之初,教卫党委领导就责成我筹备开办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期高校政治辅导员培训班。当时教卫党委党校借用上师大管理系的一个三层楼面,全校仅有16名教职员工,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拼搏精神,经过短短的两个月筹备,拟订了初步的教学计划,就开办了党校第一期高校政治辅导员学习班。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所开设的国际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概论等课程都有较大的前瞻性。参与授课的教师有时任上海市教育局党组成员余立、学生处处长杨德广、华东师大青年部部长殷一璀等同志。在4个月的学习期间,来自上海各高校的50余名政治辅导员着重研讨了学生进入高校后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比如对外地来上海的新生,首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为了适应学生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政治辅导员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开拓、充实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与学生有共同的语言。经过4个月的短期集中学习研讨,参加这期学习班的政治辅导员们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是培养“四有”人才的需要,也是人生价值的所在,表示一定要以最大的努力做好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二十多年过去了,岁月进入了新世纪。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着一些“反差”: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人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一些大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崇高的政治理想的情况。相比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政治辅导员肩上的责任应当说是更重了。
  青年学生从中学跨入大学,帮助他们切实迈好这人生重要的一步,大学政治辅导员责无旁贷。大多数学生远离父母和亲人,政治辅导员作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利用好“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的空间,不仅要在思想上引导他们,还要在生活上关心和体贴学生,要在和青年学生保持密切联系的过程中,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与他们沟通和交心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引导、疏导;要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特性,善于用富于哲理性的、艺术化的语言感染影响学生,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架起与大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从而带领学生寻找久违的精神家园,重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伦理道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为崇高理想,服务人民。
  人无德行不可立于世,德乃修身之首。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对莘莘学子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乃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切实抓好德育,我们的教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