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期●专稿●

青山埋忠骨 深情励后人

——上海警备区离休干部郑国芳寻兄及助学纪事

作者:周璞 钟斌

“感谢爷爷对广德人民的深情厚谊,对贫困学生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一定继承先烈遗志,弘扬‘大方精神’……”日前,一封从安徽广德新杭镇中心小学的感谢信,摆在了上海警备区第五干休所政委的案头,离休干部郑国芳及其妹妹和子女捐款15万元奖学助学的事在干休所传开了。
  经过多方了解,我们意外“发现”了奖学助学背后一段感人的故事和一份延续68年的鱼水深情。
  35载寻亲路
  离休干部郑国芳祖籍广东,父亲因做茶叶生意,早年带全家迁至上海虹口区(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后,该处属日租界)。在租界,郑国芳一家天天耳闻目睹日本鬼子的暴行,郑国芳的大哥——郑大方因不愿意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刺刀下当亡国奴,毅然参加新四军,时年17岁。之后母亲把剩下的六个孩子都送进了革命队伍。当时年仅13岁的郑国芳也参加了新四军,他利用自己年纪小、不易被敌察觉的特点,当起了活跃在敌人封锁线前的侦察兵。抗战时期艰苦卓绝,郑家兄妹天各一方,生死未卜。1948年,郑国芳意外得到了哥哥牺牲的消息,但他是怎么牺牲的,牺牲在哪里,埋在哪里,无人知道。多年后,全家人终于相聚了,只有大哥郑大方下落不明。全家人辗转几千里四处打听、苦苦找寻,没有找到郑大方的一点踪迹。直到1979年,郑国芳终于找到了大哥的战友周保玉,他带着郑国芳一家找到了安徽广德新杭镇横岗村。青松翠柏、绿竹摇曳——这里安眠着百姓口中的“缴炮英雄”郑大方。至今当地老百姓口中还流传着一首赞颂那次战斗的歌谣:“杭村一仗打得好,军民抗战逞英豪;鬼子丧命又丢炮,日寇从此威风扫。”原来,1943年秋,时任三营教导员的郑大方随部队挺进郎广地区。1944年3月,郑大方在“杭村大捷”战斗中率领部队冲锋,与日军展开英勇顽强的白刃战,激战一个多小时,缴获日式九二步兵炮一门(这门炮现陈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炮弹三枚,歼敌百余名。在撤退时,郑大方不幸被负伤装死的鬼子用冷枪打中胸口,流血不止,生命垂危。当地的老百姓拼死把郑大方转移下来隐藏在竹林深处。九二步兵炮是当时攻打碉堡炮楼的最好武器,我军得到这种武器,真是如虎添翼。日军得知“丢炮”后当即下令,加紧“扫荡”,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大炮。在敌人的疯狂“扫荡”下,当地的老百姓想尽了一切办法掩护受伤的郑大方和他用鲜血“换”来的大炮。因失血过多和缺医少药,郑大方牺牲了,老百姓主动捐出一口棺材,将他就地掩埋。解放后,当地政府为“缴炮英雄”郑大方修缮了墓穴,老百姓一直自发祭扫和维护墓穴。
  失散多年的大哥终于有了下落。郑国芳的家人决定迁坟,并已在上海青浦福寿园新四军广场买了墓地。一听说郑家要把烈士的墓迁走,当地的老百姓一下子围住郑家人说:“前几年,民政部门也想把烈士墓迁到陵园去,和其他烈士集中在一起。但老百姓没同意。”他们说,烈士当年就是为了老百姓才牺牲的,他是我们的大恩人,是我们的“保护神”,我们舍不得他离开。一些老百姓更是含着热泪对郑家人说:“这里青山绿水,就让烈士留在这儿,让我们守着他吧,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地铭记烈士。”郑国芳的家人也动情地对老百姓说:感谢你们这么多年照顾大哥,大哥17岁离家,牺牲后孤零零地埋在这儿这么多年,我们也舍不得他。后来,郑国芳年迈的父亲说:你们的大哥不孤独,当地的老百姓对他有感情,都把他当成是自家的亲人;大方对这里的老百姓也有感情,他的亲人就在这里,就让他长眠在这里吧……
  68年鱼水情
  找到大哥墓地后,郑国芳每年都会带上家人去为大哥扫墓。他看到多年来当地政府积极宣传烈士革命业绩,把大方烈士墓列为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和群众祭扫,还把镇上的主要街道命名为大方路,有的店铺还以“大方”命名,表明对烈士郑大方怀有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老战友专程去安徽广德看望郑大方烈士。看到矗立在苍松翠竹中烈士的青冢,老人禁不住老泪纵横,他俯下身子深情地抚摸墓碑、墓穴。回来后,他对郑国芳说,老郑啊,当地的老百姓对大方有感情啊,墓碑、墓穴都擦拭得一点灰尘也没有啊,大方安葬在那儿“幸福”啊,我们都放心了。郑国芳听了深受感动,他深切地感受到当地老百姓对哥哥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深情。他很想为老区的人民做点事,回报安徽广德的老百姓这么多年来对哥哥的深情厚谊。
  郑国芳了解到安徽广德处处是山,由于大部分是山路,孩子们上学是个大问题。据说最远的每天要步行往返四十里地,如果遇上雨雪天气,孩子们更是苦不堪言。再加上一些孩子因家境贫困,不能坚持上学而早早出外打工的情况很多。郑国芳全家决定筹款奖学助学,帮助和鼓励孩子们回到学校来。2010年11月6日,一个以烈士“郑大方”命名的奖学助学基金会在新杭镇中心小学成立,同时还设立了郑大方烈士英雄事迹陈列室,介绍其生平事迹、弘扬大方精神,成立大方少先中队,开展祭扫烈士墓等活动。郑国芳老人倾囊而出,拿出仅有的9万多元钱积蓄,并动员家人捐助,共筹集资金15万元,用于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学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困难学生有辉的母亲从小双目失明,父亲长年在外地打工,每月只有千元左右的收入。年迈的外婆要照料身体残疾的女儿及患有严重癫痫、需长年吃药控制病情的小有辉,生活贫苦不堪。有辉几次因为病情和家庭困难而辍学,都被学校劝了回来。郑国芳得知后,请学校一次性给他助学补助1000元。有辉的外婆拿到这笔钱的时候激动得老泪纵横,跪倒在地说:“亲人呐,您帮助了我们的孩子,就是挽救了我们这个家呀!”
  郑国芳每次去广德,都会让侄子开车,给学校和孩子们送去钱、电器设备和一些文具用品。但他从不让学校接待,每一次都是自己安排吃饭和住宿。就连当地老百姓送的土特产,郑老都坚决不要。2012年春节前夕,新杭镇中心小学派老师和学生代表专程从安徽广德到上海来看望郑国芳老人。一进家门,老师和学生们都怔住了:生活在繁华的大上海、为孩子们慷慨捐款的郑爷爷,家中竟然如此简单甚至有些寒酸。老人三室一厅的房间收拾得简洁、朴素,家具虽然老旧但擦拭得非常整洁,旧沙发套和窗帘也洗得有些发白了。老人身上穿的竟然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部队发的米黄色衬衣,左袖口磨破翻了边,露出了白色的衬里。脚上穿的也是部队的布鞋和解放鞋,一条军用皮带用了20年,快磨断了也舍不得扔,日常生活开支甚至连用水用电都是精打细算的。2010年,离休干部增加了一些离休费,照理生活应该改善一些了,但他仍然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而一点一滴都在为广德的那群孩子省吃俭用。老人为学校捐赠的是时下最新款的液晶电视,而自己看的还是长虹牌的纯平电视,用了已有10年之久。老师和学生们还听说郑老一直很关心贫困山区的孩子,从1990年开始就资助了山东、陕西、福建等多名失学儿童。有些孩子上了中学,他还继续捐款捐物资助他们。干休所里每次捐款,郑老都是慷慨解囊,多年来共捐款2万多元。2007年抗震救灾,郑老一次性捐款2000元。郑国芳的家属都很支持他,家里实在没东西捐了,他就叫阿姨到商店买来新的棉被、毛毯给灾区捐去。老师和学生们感动不已:郑大方爷爷为了保卫我们的家乡和老百姓,光荣捐躯;郑国芳爷爷革命了一辈子,现在正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为了我们他却甘守清贫。我们要学习“两位郑爷爷”的高尚品德,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回报社会。
  郑国芳却说,我现在不愁吃、不愁喝,非常知足了。以前,我想到遥远的安徽农村,想到的是我的大哥,心里就很温暖。现在我想得更多的是这么一群可爱的孩子,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哥哥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不正是为了祖国的未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吗?我们要把这种“大爱精神”延续下去。要让孩子们记住,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要爱党爱国,勤奋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还要再攒点钱,来奖励和帮助教师扎根艰苦地区,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