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期●特稿●

中国首任航天基地司令孙继先

作者:晓蔚

  
  

1957年10月下旬的一天,身为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孙继先突然接到了志愿军司令杨勇的电话,要他“马上准备一下,明天一早坐火车回国,到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那里接受新任务”。

孙继先到了北京,一下火车.就直奔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的办公室。

萧华见孙继先来了,热情地把他拉到沙发上坐下。他们是老熟人了,红军时就在一起工作过。

“老孙呀,军委决定你回来,给你一个新任务。报告送给毛主席,毛主席说你是个能打硬仗的人,就亲自作了批示。”萧华开门见山地说。

“萧主任,你说什么任务吧!”

“筹建一个导弹试验靶场!”

萧华接着说:“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动不动就用原子弹吓唬我们。虽然我们在战略上一直藐视它,但在战术上我们必须重视它,只有尽快制造出我们自己的导弹、原子弹,才能打破美国的核垄断,粉碎他们的核讹诈。美、苏、英、法等国相继都建立了自己的导弹(火箭)工业,如果我们落在后边,就会被动挨打!”

孙继先沉吟片刻说,“对这么尖端的科技,我是一窍不通。萧主任你知道,我一直是带兵打仗的呀!”

萧华说,军委觉得你能胜任,才叫你从朝鲜回来。

孙继先确实是能打硬仗,关键时候他能上得去。就说长征途中的强渡大渡河吧,他是18勇士中的一员。那天,他领受任务后,跑步来到安顺场。在半山腰的一个煤棚里,他见到了脸色严峻的刘伯承和聂荣臻。刘伯承说:“一营长,现在给你下达任务:一、消灭安顺场的守敌。二、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过河的船。三、立即过河。四、过河后迅速抢占滩头阵地,掩护后续部队过河。每完成一项任务,点一把火为信号。”在团长杨得志的率领下,孙继先从二连选了十七名勇土,用仅有的一条小船开始渡江。第一船过去了九个人,第二船上去了八个人,孙继先跳上船指挥。十八勇士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打开大渡河的第一条通道。

从萧副主任那里出来后,聂帅还要和孙继先谈谈。由张爱萍将军领着孙继先到聂荣臻元帅家里。聂帅将中央的部署和决定向孙继先作了传达,并语重心长地说:“这可不是当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强渡大渡河呵!这是尖端科学!是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攀登上去的。我们现在就是要走科技事业的长征路,要爬尖端科学的雪山,渡新时期的大渡河!这是关系军队和国家未来发展前途的大事。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好!”

从聂荣臻那里回来,萧华又向孙继先介绍了具体情况:“去年10月,国防部成立了第五研究院,就是专门研制导弹的。不久前从美国回来的专家钱学森在那里负责组织研究工作。他们是第一道手续,搞研究工作;你们是第二道手续,研究出来进行实验。你的任务就是组建实验靶场。”“钱学森是美国最早进行火箭技术研究的六个成员之一,他放弃了优越的科学试验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决心以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曾说过:‘我宁愿枪毙他,也不让他回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值五个师。’随后,他就把钱学森监禁了起来。后经周总理、陈毅外长的多方交涉和巧妙安排,将钱学森一家接回了祖国。”

萧华告诉孙继先,聂荣臻元帅和陈赓大将专门去了一趟苏联,签订了一个新技术协定,苏联同意帮助我们搞“两弹”。他们的专家说,靶场要有地对地、空对空、舰对舰、地对空、地对舰、舰对岸、空对地等专业,他们将派48个专家分别到这些专业部门当顾问,中国也要有40多个专家与他们搭配。我们的专家已陆续调来一些,住炮兵大院东楼办公,暂挂‘炮兵营房工程建筑部’的牌子,主要是为了保密。“今后组建过程中还需要什么人,你可以从二十兵团里选调。”

“二十兵团还在朝鲜呢!”

“他们马上就会回来的!”

就这样,孙继先受命承担了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筹建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
  1958年1月18日,在料峭的寒风中,孙继先随炮兵司令员陈锡联、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以及苏联专家组组成的导弹试验靶场勘察小组乘坐专机从北京出发,先向北到东三省,再飞内蒙古坦荡的草原,到宁夏、甘肃、新疆的无垠沙漠,从上海至青岛一线的海滩,到大西南崇山峻岭……分别对陆上、海上靶场场址进行了空中和地面勘察。
  经历一个多月的考察,最后采纳了苏联专家意见,决定定点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地区(位于甘肃酒泉附近)的一块地方。
  3月11日,孙继先按照中央军委的号令,率部进驻地处戈壁滩的场址。他第一次来到了戈壁滩,真正见识了“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天空飞鸟绝,大雁不落脚”的景象。
  在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青山头”,孙继先指着一片绿荫问:“这里为什么是绿的?”
  同行的人告诉他,祁连山融化的雪水从较深的地层流经这里渗了出来,使这座孤零零的小山头披上了绿装。
  他沉思良久,说:“这叫我想起在南京军事学院时刘伯承元帅提出的口号——‘干在石头城,埋在紫金山!’我今天也提一个口号——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1990年他去世后,他的家人遵照其遗愿,把他的骨灰埋在了“青山头”一侧的烈士陵园。)
  在孙继先受命组建导弹实验基地任务时,国防部成立了一个“五部”。部长万毅负责二十基地的管理工作。孙继先去万毅部长那里“汇报”,万部长心知肚明,说:“你找我,是要人要钱。我既不管人又不管钱,我到哪里去弄啊?你要人,就直接去总政治部要;要钱嘛,恐怕找总长也不行,总长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能去找总理了!”
  孙继先又到罗瑞卿那里“汇报”,罗总长倒干脆,说:“我们一起去找总理吧!”
  总理对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非常重视。在经济状况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一下子批了五个亿,主要用于基地的基本建设,包括修专线铁路、军用铁路和全部设备的安装费用等等(这里不包括购买苏联设备的费用,购设备属国家大项目,是由基地报计划,由外贸部出钱购买)。当时,周总理、罗总长用了很大精力亲自抓基地建设,并表示,“国家有再大的困难,也要保证基地的建设”。
  在基地创建初期,孙继先用了大量的精力来“要人”。总干部部对孙继先提名的干部,基本上是开绿灯的。原空三军政委栗在山被孙继先要来了,被任命为基地第一任政委。广州军区参谋处处长李富泽,也被他调来当了副司令。
  后来,部队院校自己培养的大学生陆续分配到基地,特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到来,为基地的技术力量增添了新的血液。
  1958年4月底,孙继先应周恩来邀请进京参加“五一”节庆祝活动。其间,毛主席在中南海春藕斋接见了孙继先。毛主席关心地问孙继先:“你从苏联人那里学到了点东西没有?”孙继先回答:“学了一点。”那时,孙继先与基地专家组长谢列莫夫斯基已建立了良好友谊,而谢列莫夫斯基对中国帮助也很尽心。孙继先从苏联专家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
  1958年10月,第二十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1959年2月18日,孙继先和栗在山分别被任命为第二十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司令员、政治委员。
  二十基地的初创,正遇上三年困难时期,全国性的大饥荒使创业者们原本十分艰苦的生活雪上加霜。当有人提出“先上天还是先生活”时,孙继先明确表示:二者不应对立起来。搞生产本身就是为了导弹上天,但是花钱要有个度,要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完成基地建设任务。
  一次孙继先召开常委会,他说:“今天不为别的事,请大家算一笔帐。”
  他说,二十基地除了享受11类地区(北京是6类地区)的工资外,国家还允许享受一定比例的边疆补贴。两项加在一起,与在内地工作的同志相比,差不多等于拿双份工资。“如果我领取这双份工资,数额将超过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比比贡献,自己怎能和毛主席相比?”
  他明确表示:国家面临困难时期,他只按当地标准拿工资,别的补贴一分不拿。
  司令员不拿,别人谁还会拿,于是,二十基地的官兵只拿当地的工资,不再另要边疆补贴了。直到国家经济状况好转以后,二十基地才恢复边疆补贴。
  就这样,在艰苦创业的精神感召下,在大公无私的精神激励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先后聘请了三批专家共163人),到1960年初,为执行苏制某型导弹发射任务所必需的特种设备、仪器和勤务保障系统已基本齐全,各种测量器材基本安装完毕。该年年底,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并交付使用。至此,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建成。
  孙继先与苏联专家共事的日子里,和不少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就在1960年8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几天之内撤走全部专家的时候,有些专家还在许多细节上帮助了我们,使基地的建设减少了许多损失。
  专家组组长谢列莫夫斯基上校是苏联自己靶场的副指挥,是内行专家,什么都亲手干,手把手教中国人技术,讲课也不对中国人“保密”,孙继先与他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
  1960年夏季,苏联专家驻我国国防部首席顾问巴托夫大将从莫斯科来到北京,接着就乘专机来到戈壁滩,名为看望大家,实为秘密布置撤离。在欢迎宴会上,这个外号叫“黑泥巴”的大将突然指着谢列莫夫斯基宣布:“他,明天就要回国了!”
  谢列莫夫斯基和孙继先都证住了。这个决定太突然了。孙继先起身对巴托夫说:“大将同志,我们这里工作刚开始,还没有履行完合同,谢列莫夫斯基上校怎么能中途就走?”
  “黑泥巴”说:“这是上级的决定!”
  当天晚上11点钟,谢列莫夫斯基来到了孙继先的宿舍,对他说:“发给你们的材料都不能用,管用的都在我的笔记本上。隔几天,苏联的专家都要撤走,各自的笔记本也会统统带走的。你们赶紧连夜拍下笔记本内的内容,不必挑选,全拍下来。”
  孙继先感激地握着他的手说出了两个字:“同志”。
  应当说,这位苏联专家组长为中国火箭实验少走弯路,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少年后孙继先说起他,还说那才叫国际主义战士!
  同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断绝援助,使我们的导弹试验部队面临最艰难最严峻的时刻!刚刚建起来的火箭发射场,有许多仪器和设备将被搁置沙海之中;不少设施建了半截被迫停了下来;主要技术资料和图纸全被苏联专家带走……
  然而,二十基地的创业者们以加倍的努力来克服这些困难,他们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好导弹发射试验任务!由于准备充分,1960年9月3日,罗瑞卿总长亲自批准了P一2地对地导弹的发射计划。
  9月10日清晨,孙继先绕首区3号发射场转了3圈,他要从最坏的方面作好准备!他又来到了消防队,作了最后一次试前检查。
  7时42分,点火按钮启动,伴随着一阵震撼大地的轰鸣和尾部燃烧的火光,导弹腾空而起,7分钟后,准确地击中了弹着点的目标。成功了!
  在苏联专家撤走后17天,二十基地用自己的液氧,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地对地导弹。
  第一枚使用国产燃料发射的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后,整个二十基地又立即投入了第一枚国产地对地导弹发射试验紧张的准备工作。
  一天晚上,孙继先接到了周总理的电话。总理说:“钱学森同志要亲临发射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我们的国宝一一钱学森同志就交给你啦,你一定要保证他的安全!”
  孙继先知道,苏联在进行火箭发射试验时,曾经有过几次液氧爆炸事故的教训。这回我国第一次用自己生产的液氧发射国产的地对地导弹,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1960年11月4日,聂帅和钱学森同机飞抵二十基地。在孙继先等基地领导人的陪同下,他们视察了技术阵地和发射场,在询问了每一个关键性的细节后,聂帅十分关切地问道:“能不能准时发射?”
  “不会推迟!”孙司令员回答。钱学森又提醒道:只有搞好预测,才能避免失败,因为这是科学。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孙继先已组织过多次检测工作,对这次发射试验,他早就胸有成竹了!
  11月5日晨,撤离场区的警报机响了,孙司令员陪同聂帅、钱学森等进入了敖包山指挥所……
  “三十分钟准备!”
  “十分钟准备!”
  “一分钟准备!”
  “点火!”“隆隆”巨响,震撼着荒原。我国自己生产的导弹“东风1号”在滚滚气浪中腾空而起,飞向大漠深处。几分钟后,导弹在预定弹着区爆炸,腾起冲天的烟柱!
  “成功啦!”“成功啦!”基地沉漫在一片欢呼声中。
  聂帅紧紧握着孙继先的手激动地说:“我们成功了,谢谢你,感谢基地。感谢基地全体参射人员。你们为祖国争了光,争了气!……这是我军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有了自己的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