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武佩河同志新作《抗战时期的汪道涵》
安徽省滁州市民间文艺家学会副主席武佩河同志写的新作《抗战时期的汪道涵》一书于2006年3月由珠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6万多字,39张照片,是一本文图并茂,资料真实,情节动人的好书。
汪道涵原名汪导淮,1915年3月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的父亲汪雨相是清末秀才,曾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盱眙县教育局局长、安徽省立第九师范学校(现为滁州中学)首任校长。汪道涵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学习勤奋,1932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初,汪道涵带领几名进步学生到黄浦江边十六铺散发革命传单和进行演讲,被国民党警察发现逮捕。后经家人营救获释出狱。1934年1月,他被学校开除学籍后,回到了家乡,被聘为明光初级中学教师,教授英语和数学两门课程。他和几个要好同学李正恩、李纯儒、秦其谷、戴皋汝组织成立“二三读书会”(指人员少,只有二三知心者,也指成立于民国二十三年,故称“二三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探讨救国救民道理。
1937年春,汪道涵再次到上海求学,考入上海光华大学。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由于日军对上海加紧了作战部署,使上海处于紧张状态。中旬,汪道涵回到了家乡明光镇,原“二三读书会”的几个好友又聚到了一起,共同研究成立《抗日救亡剧团》和创办《抗日快报》,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8月,汪道涵发展了李正恩、李纯儒、秦其谷、戴皋汝、汪乃枢5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明光临时支部”,汪道涵为书记,李纯儒为组织干事,李正恩为宣传干事。为解决前方将士冬天棉衣问题,他们积极开展募活动,几天时间,临时党支部就募得几百块大洋,及时购买了棉布、棉花,不到一周时间,几千件棉背心就做好了,随即派共产党员李纯儒和汪乃枢两人送往南京。临走前,汪道涵把写好的《关于成立“中共明光临时支部”情况汇报》材料,让两人带着,把棉衣交完后,去南京傅厚岗处找中共办事处。由于中共办事处搬走,未能和上级党组织联系上,这样,汪道涵等几名党员决定,直接奔赴延安找中共党组织。
要去延安,汪道涵是先做父亲工作。而这时他的父亲汪雨相已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希望,也产生了去延安的想法,这次儿子和他一谈,不谋而合,便决定10月10日夜间行动。第二天,汪家父子开始悄悄变卖家具,准备去延安的盘缠。当时有人问汪雨相,好好的家具卖掉干什么?汪雨相则谎称二女儿病重,急需用钱。10月9日晚,汪家开了家庭全体成员会议,汪雨相正式公开了要带全家人投奔延安的计划,汪道涵具体讲了去延安的理由,得到了全家人的同意。其他几名党员也做好了家庭工作。10日下午,汪雨相、汪道涵等人均在秦其谷家研究行走方案,决定次日凌晨1点钟在后山头山脚下集合,然后步行至石门山乘火车北上。届时,汪雨相全家12人,侄孙汪锡增家6人,党员秦其谷、李纯儒、李正恩三家10人,共计男女老少28人,均按时到达集合地点。他们登车北行,辗转10天,于20日到达延安,受到林伯渠等中央领导的热情接待和安排。
汪道涵到延安后,被分配到陕北公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半年后被分配到新四军湖北省黄安办事处。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成立战地服务团,汪道涵被任命为副团长。不久,他随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到皖东地区,在全椒县城、周家岗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为全椒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奠定了基础。5月19日晚,他和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7月改为第五支队战地服务团并任团长)20余人及朱绍清领导的第四支队挺进纵队,在中共苏皖省委委员、津浦路东临时前敌委员会书记方毅率领下,越过津浦铁路进入津浦路东嘉山县自来桥。这里由日伪三种势力分别占据着。汪道涵和第五支队的任务是宣传发动群众,开展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开辟包括嘉山在内的皖东津浦路东地区。
5月25日,汪道涵带一名警卫员去会见国民党嘉山县县长周少藩,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战工作。周少藩同意合作抗日,解决抗日的经费。汪道涵又把进步青年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抗日剧团”,并在其中培养和发展了刘仲民、金石、周正渭三个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报经新四军第五支队党组织批准,在自来桥正式建立了嘉山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此后又先后发展了周华清、黄同、陈功、张玉昆、宋再潮、杨如新、胡坦周建等10多人入党,成立了中共白沙王、张浦郢、旧县三个党支部。同时还秘密发展了国民党嘉山县常备大队副大队长金汉溪入党,成为和汪道涵单线联系的中共特殊党员。这些新党员除在群众中开展抗日宣传外,还帮新四军筹集粮款,筹备成立民兵游击队。在此基础上,汪道涵迅速组织了两支由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第一支武装是1939年秋组成的“小横山抗日游击队”,共产党员张厚民任中队长,吴少桐、汪干(原名汪导江)两名共产党员任副中队长。第二支武装是1940年2月由“殷庄联防队”改成的“殷庄抗日游击队”,建制属第五支队第十团。这两支武装军事上均由第五支队第十团团长成钧统一指挥,在历次反“扫荡”和保卫秋收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武装人数由几十几百人发展到3000多人。1940年4月,嘉山县总队成立后,这两支武装大部分编入县总队和第五支队第十团,为正规部队补充了大量兵源。
1940年3月,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津浦路西、路东军民在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指挥下,进行英勇反击,取得了反摩擦斗争的重大胜利。接着,刘少奇又指示皖东津浦路西、路东省委和江北指挥部抓紧建立各县抗日民主政权,汪道涵被任命为嘉山县第一任县长。他组建了县政府的办事机构,成立了区、乡政府,建立了县、区、乡武装,并兼任县总队总队长。后又召开第一次参议员会议,成立嘉山县参议会,他被选为县参议长。他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及民众团体,壮大了抗日力量,打得驻明光、管店、三界等地日军不敢轻易下乡“扫荡”,摧毁了徐家岗、宋家庄、十五里井、太平集等多处伪军据点和汉奸武装。他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使根据地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1941年8月,中共皖东津浦路东区党委任命汪道涵为嘉山县县委书记兼县长。1942年1月,汪道涵调任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副主任,协助主任方毅开展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1943年2月,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后,他任行政公署副主任兼淮南津浦路东专员公署专员。汪道涵对开拓嘉山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
汪道涵虽然因革命工作需要而离开了家乡60多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笔者1988年5月为编写滁县地区组织史到上海去访问他时,他非常热情,并给我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最后还要我带个回信给嘉山县委领导,要县委和县政府努力把全县工农业生产搞好,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嘉山县山多湖多的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1994年明光市政府把编辑改革开放后明光建设的《画册》样本送给他时,他看后十分高兴并挥毫为《画册》题写“建设明光造福人民”的题词。1997年,他亲自募捐30万元支援自来桥小学。1999年,明光市委党史办公室为编写嘉山县党史去访问他时,他不仅提供了资料,写了两篇回忆文章,还为该书题写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奋斗、共建美好明天”的题词和书名“嘉山烽火”。2005年10月,他派女儿汪靖、汪凝和小儿子汪雨回明光拍摄家乡发展变化的照片,11月又派次子汪致重和侄儿汪菊生回明光联系他向家乡图书馆捐赠10万本图书事宜。这使家乡人民深为感动。未想到,一个月后他竟然离世。噩耗传来,家乡人民都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决心用把家乡建设好的实际行动来纪念他。他的名字和他的辉煌业绩将永远留在家乡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