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我参加了对日军的最后一战

作者:范征夫

  
  
  
  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有位同志问我,你在八年抗战中,最为兴奋和值得纪念的是哪一天?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我参加对日本侵略军最后一战的那一天。但这一天不是1945年8月15日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而是距离这个日子四个多月后的1945年12月26日。这最后一战的地点是长江以北的高邮城。这最后一战的战绩,不是过去那样一次歼灭日伪军上百人,而是一举歼灭日伪军近5000多人的大胜利。所以我脑海中印象特别深,也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天。
  为什么在日军投降后的四个多月,又在苏中抗日根据地的高邮城,发生了对日军的最后一战呢?这种“咄咄怪事”,可能现在的中青年人无法理解,因此,我不得不在这里简单叙述一下历史原因。在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顽固派为准备发动内战,它的统帅部在8月15日左右,连续向全国各地发出错误的命令:一方面严令八路军、新四军不能就地接受日伪军的投降,停留原地待命;另一方面,又命令日本侵略军驻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会同各地伪军“坚守阵地,维持治安”,等待中央军前来受降;再—方面下令改编各地伪军,授予它们各种各样的国民党军的番号,如大汉奸周佛海,摇身一变,竞成了国民党军委会上海行动总队的总指挥。这些日伪军接到命令后,不仅不向所在地区的八路军、新四军缴械投降,相反,气焰嚣张,竟向我解放区发动猖狂进攻。例如:1945年8月7日,我率领溧高县强埠区大队,配合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支队,参加了东坝战役,攻克江苏、安徽两省交界的重镇定埠,收复水陆交通要道的南渡,并乘胜攻下溧阳城。就在这时传来了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的特大喜讯。正当我们兴高采烈,欢庆抗战胜利,准备向溧水、南京等地接受日伪军投降时,忽报南京、句容等地日军两个中队,伪军1200余人,竟然向我们所在的白马桥、上沛埠等地进行“扫荡”。我军奋起反击,歼灭日军30余名,俘伪团长以下678人,缴获一大批武器。这样的怪事,同样发生在解放区许多地方。如苏中的高邮城,日伪军拒绝向我军投降;扬州日军接受国民党顽固派的命令,派出独立混成旅第九十旅团第六二六大队1000余人,改番号为驻高邮日军守备大队,会同伪军改编为“国军”第五军第四十二师,5000余人进驻高邮。国民党顽固派的如意算盘是,高邮素称“运河大门的一把铁锁”,只要控制了这个战略要地,既可阻止新四军南取扬州,又可在此调集重兵,一举直捣淮安、淮阴,占领我华中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我军为了消灭高邮拒绝投降的日伪军,所以在此发动了攻击,这样,对日军最后一战就打响了。
  我怎么会参加高邮城对日军这最后一战的呢?
  抗战胜利时,我还在苏南溧高县发动大参军,原强埠区大队一下子扩大到500多人,正式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一军分区溧高独立团第二营,我任营长兼教导员。部队开到溧水城,正准备进军南京,忽然接到中央命令说,毛主席在重庆谈判,为了表示我党和平、民主、团结的真诚愿望,我方主动提出撤退苏南等南方八个解放区。我们坚决服从命令,于1945年10月15日北撤过江,到了东台、淮安,部队两次整编,溧高独立团二营编入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我调七十二团团部政治处任宣教股长。1945年12月,第八纵队奉华中野战军粟裕司令的命令,负责解决高邮之敌。在纵队司令兼政委陶勇指挥下,第八纵队所属的六十四、六十六、六十八、七十、七十二团,加上高邮独立团、军区特务团,迅速扫清高邮外围之敌,将高邮城团团包围。在敌机疯狂轰炸和扫射下,宣教股文工队十多名队员,在队长王士明、副队长杨骏率领下,到前沿为战士唱歌表演,鼓励士气;接着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规劝守敌投降。我们曾用纸做的话简,问城上日伪军喊话,有一次我险些破冷枪击中。后来纵队政治部派来“日本反战同盟”十多名国际主义战士参加喊话,有一批日伪军来我军前沿阵地投降。宣教股负责编印的团报,也及时油印出版,宣传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光辉事迹。12月25日晚,纵队司令部发布总攻命令,各团按预定作战计划,发起冲锋,先后突入城内,与日伪军展开巷战。我们也随七十二团一部分战士,冒着敌人炮火冲进城内,参加战斗,消灭一批日伪军。到26日凌晨4时,日军高邮守备司令岩崎学大佐,见大势已去,率部投降。我八纵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代表我军举行受降仪式。这次高邮对日军最后一战,共歼日军1100余人,其中生俘岩崎学大队长以下897人;共歼伪军3600多人,生俘伪师长王和民以下伪军官兵3493人。我亲眼目睹这些狂妄不可一世的“武士道”狂徒们,一个个低头哈腰,在我们面前放下杀人的武器,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付出了巨大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有幸参加了华中新四军对日战争的最后一战!在这抗战胜利60周年到来之际,我谨向高邮战斗牺牲的烈士们,表示衷心的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