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明哲保身打桥牌
何应钦参加了国共两党关于组建新四军的谈判。1937年8月13日,周恩来、叶剑英给中共中央的电报说:“现已与军何商定,允许我方派人到各边区传达党中央意旨,并协助各边区传达改编。”这里说的“军何”,就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1940年10月19日,时任参谋总长的何应钦与副参谋总长白崇禧联名发表致朱德、彭德怀、叶挺的代电,史称“皓电”,对八路军、新四军大肆诬蔑,并限令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到北方的指定地区。12月8日,何应钦、白崇禧又致电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史称“齐电”,重弹“皓电”的老调。这两个电报,为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制造反共舆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何应钦历任国防部长、行政院长等要职。1949年到台湾后,蒋介石只给他“中央评议委员会”、“战略顾问委员会”的虚职。但他久经官场,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不但不发牢骚,而且常常发表支持蒋介石的谈话,用这种办法换得“党国元老”的尊荣。
何应钦晚年常打桥牌消遣。1986年4月,他在打桥牌时突然中风。1987年10月21日何应钦逝世,终年98岁。
白崇禧受到监视又暴死
抗日战争初期,白崇禧对国共合作抗日还是比较热心的。1938年3月,他奉命去协助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离武汉前特地去找周恩来商量,请皖中的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配合作战。后来他和何应钦联名发表“皓电”和“齐电”,参与了破坏国共合作的罪恶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白崇禧两任国防部长,还当过华中“剿总”总司令。
1949年他败退到海南岛,原已做好逃往海外的准备,但蒋介石需要通过他拉住在美国的李宗仁,用亲笔信把他劝到了台湾。1950年1月16日,白崇禧给李宗仁发电报转告蒋介石的意见:要么到台湾继续当“代总统”,要么辞去“代总统”让蒋介石复职。电报最后说:“不辞代总统,又不返台,对德公最为不利。”偏偏李宗仁既不辞职,又不去台湾。蒋介石等不及了,于1950年3月1日宣布“复行视事”。消息传出,李宗仁立即在纽约举行记者招待会,指责蒋介石“违宪”。蒋介石十分恼火,但对远在美国的李宗仁无可奈何,就把气出在白崇禧头上。而且,猜忌成性的蒋介石对白崇禧始终不放心。从此白崇禧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蒋介石甚至派特务住在“白公馆"对门,日夜监视。1952 年的一天,特务还突然查抄白崇禧的寓所,翻箱倒箧,连地板也撬开来搜查。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突然逝世,终年74岁。他死在卧室地板上,全身发紫,睡衣被撕烂。究竟死于急病,还是被人下毒暗害,至今是一个谜。熊式辉曼谷经营纺织厂。
1937年10月12日,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转发蒋介石的电报,规定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编人新四军。军史研究者推断,正是由于这个电报,新四军领导人于1939年确定10月12日为新四军成立纪念日。
1938年1月,熊式辉决定由江西省政府出钱,与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合办江西省青年服务团,把流亡到南昌的青年组织起来进行抗日宣传。熊式辉自己兼任团长。新四军派夏征农任宣传干事。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熊式辉任东北行营主任。1949年他逃到香港。1950年5 月,他买了假护照,想逃往南美,被港英政府移民局发现,关进了拘留所。后经家人多方设法,才以罚款3000元港币了事。1952年熊式辉移居泰国,在曼谷经营纺织厂。因干不下去,于1954年去了台湾。在台湾又不为陈诚所容,再到澳门居住。最后还是选择了寓居香港。1974年1月21日熊式辉逝世,终年81岁。
顾祝同顽固攻击新四军
新四军组建之初,列人第三战区战斗序列。从作战任务的部署,到军械军需的供应,都要与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打交道。
顾祝同是皖南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1940年10月初,他秉承蒋介石的旨意,调兵遣将,对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形成包围态势。1941年1月6日15时,顾祝同给上官云相下令:“迅速部署所部开始进剿。”皖南事变的枪声于是打响。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顾祝同历任陆军总司令,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参谋总长。1950年3月从海南岛败退台湾,逐步退任战略顾问之类闲职。
顾祝同字墨三,晚年在台湾出版过《墨三九十自述》,书中讲到新四军时,仍然顽固地诬为“不遵军令,攻击友军”,“乘机坐大,阴谋叛乱”。1987年1月17日顾祝同逝世,终年94岁。
上官云相隐居高雄做和尚
新四军史记述皖南事变,必定提到上官云相。此人时任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顾祝同特地把他从江西赣州调到皖南,指挥这场围歼新四军的战斗。因为反共有功,后来他升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上官云相当过保定绥靖公署副主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
上官云相早就预留退路,在香港买下九龙金巴仑道7号的一套房子。1949年3月他逃到香港,深居简出,一心当寓公。但他有吸鸦片的恶习,而香港法律上是禁毒的,查到了要被拘留并公布。这使他顾虑重重。后来他终于去了台湾,在高雄市过着隐居生活。
上官云相晚年十分消沉,顿生出家之念,自称“古穆和尚",还印了名片,名片下角的小字才是“俗名上官云相”。1969年8月8日上官云相在台北市逝世,终年74岁。
冷欣重操旧业当教授
冷欣从1938年起任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总指挥,兼江南行政公署主任。新四军挺进苏南,常需和他交涉。1939年元且,陈毅应冷欣邀请,到溧阳参加检阅大会,并作赠答诗四首;1939年9 月29日,因“江抗”与忠义救国军冲突,陈毅与冷欣谈判;1940年3月5日,冷欣规定新四军在苏南的活动范围,意在限制新四军的发展。此后摩擦越来越多。
抗日战争胜利后,冷欣率部于1945年8月29日首先进驻南京,接受日军投降。1949年1月任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同年败退台湾,只得到“国防部参议”的虚职。
冷欣在1924年考人黄埔军校第一期之前,在上海当中学教师和周刊编辑。此时既然在军界不得意,他干脆改行,重操旧业,先后任“革命实践研究院”讲师,文化学院教授,东吴大学教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著有《从参加抗战到目睹日军投降》、《血洒惠州城》、《汉高祖之成功战略》等书。1987年2月6日冷欣在台北市逝世,终年87岁。
韩德勤寂寞闲居思故乡
在国民党将领中,韩德勤是与新四军交手最多的一个。他从1939年2月起任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政府主席。新四军的一些著名反顽战役,例如半塔保卫战、黄桥决战、曹甸战役、程道口战役、山子头战役,对手都是韩德勤。“天上有颗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一首苏北民歌,反映了韩德勤在人民心目中是什么人物。他在1943年3月的山子头战役中一败涂地,被新四军俘获。为团结抗日,在韩德勤作出今后不再反共的承诺以后,新四军释放了他,而且替他保密,不宣布他的被俘,使他回去后得以仍任原职。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韩德勤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败退台湾,起初还有战略顾问的头衔,1953年退役后,就只剩下“国大代表"的身份,在台北县永和镇闲居。
韩德勤是江苏省泗阳县洋河镇人。晚年他非常思念故乡, 曾自费出版《泗阳县志》,有时还邀江苏籍人士聚会,常常说起想喝洋河大曲。1988年8月15日韩德勤逝世,终年96岁。
李明扬留在江苏管农林
抗日战争时期的苏北,另一位重要的国民党将领是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他是地方实力派,与韩德勤也有矛盾。当年陈毅提出开辟苏北的六字方针是“击敌,联李,孤韩”,为联合李明扬做了许多工作。1940年6月28日打响的郭村保卫战,新四军是与李部作战。但李明扬在战前就借故离开,让他的副总指挥李长江与新四军对阵。直到新四军兵临泰州城下,他才回来收拾残局,重提联合。这个很有戏剧性的故事,后来写成了话剧和电影《东进序曲》。黄桥决战时,韩德勤委派李明扬率右路军。他信守中立的承诺,前进了十余公里即停滞观望,帮了新四军的忙。新四军对他也有许多帮助。1941 年2月13日,李长江率所部六个纵队叛变投敌。李明扬退出泰州,只剩千余兵马,靠了新四军的支援,才能在敌后坚持。1943 年11月,蒋介石看李明扬站住脚了,给了他长江下游挺进军总司令的头衔。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李明扬先后任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总统府”国策顾问。
对共产党已有较多了解的李明扬,1949年4月泰然迎接了南京解放。9月赴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首次会议,参加开国大典。他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元旦南京、苏南、苏北三个行政区合建江苏省,李明扬当了首任农林厅厅长,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领导工作。
1978年11月17日李明扬逝世,终年87岁。
李品仙台北种菜当邻长
1939年10月23日,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因病逝世。同属桂军的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他认为廖磊与新四军合作是“秉性过于单纯”。上任以后,立即撕毁廖磊与新四军达成的协议,撒换盛子瑾等一大批与新四军合作的军政官员。1940年3月4日,李品仙兵分三路进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这是新四军最早进行的反顽战役,史称定远自卫还击战。后来李品仙还出兵封锁长江北岸,断绝江北新四军与皖南军部的联系,配合第三战区发动皖南事变。
1943年10月,李品仙升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6月调作白崇禧的副手,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1949年12月到台湾,起初也有战略顾问的虚衔,1952年10月“奉命退休”,在台北市罗斯福路四段水源里十邻租了房子闲居。
1953年冬台湾颁布“地方自治法”,由居民选举里长、邻长。街坊们选李品仙当邻长。他再三推辞,未得允许,作诗自嘲云:“昔统十万师,今作百家掌。回念役人多,亦应甘俯仰。天道重循环,因果固不爽。”他还在台北郊区租了几亩山坡地种植蔬菜,既是消遣时日,也为维持生计。1987年3月23日李品仙逝世,终年95岁。
李仙洲接受改造获特赦
1941年2月10日,国民党以九个师的绝对优势兵力,大举进攻豫皖苏边区的新四军第四师。指挥这次进攻的,是第九十二军军长李仙洲。历时三个月的这次作战,使新四军第四师和党政机关伤亡、失踪4000余人,不得不放弃豫皖苏边区的大部分根据地,当年称为“又一个皖南事变”。
此后,李仙洲任第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先后驻在鲁西皖北、豫中。1947年1月,时任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的李仙洲,指挥两个军进攻鲁南解放区。2月23日,在莱芜战役中被刚由新四军改编的华东野战军俘获。
李仙洲先后在山东、东北和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他学习认真,劳动积极,认罪较好,还经常在墙报《新生园地》上发表电影观后感。
1960年11月28日,李仙洲获得特赦,回家乡山东济南安置。1962年被聘为山东省政协委员。1978年任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又任山东省政协常委。他热心参加政协、民革和黄埔同学会的活动。90岁那年,他还南下广东,参观了他开始军旅生涯的黄埔军校旧址。1988年10月22日李仙洲逝世,终年94岁。
何柱国安居大陆忆征程
抗日战争时期,何柱国先任骑兵第二军军长,后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驻在豫东。他的部队原为东北军,与新四军有过较好的合作。张云逸曾以早年同学的情谊给何柱国写信,派新四军第六支队联络科长任泊生驻骑二军负责联络。何柱国也派了参议邴淳驻新四军第六支队负责联络。皖南事变后,这种联系中断。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何柱国被任命为东北行营参谋长,因患眼疾双目失明,没有到任,并于1948年5月退出现役。
1949年何柱国选择留在大陆,寓居杭州。曾任浙江省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著有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书中讲述了与新四军从合作到摩擦的经过。
1985年9月3日,何柱国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李觉起义参加解放军
1945年5月,顾祝同调集十五个师,第三次进攻天目山地区的新四军苏浙军区。这次进攻的前敌总指挥,是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李觉。战斗从5月22日打到6月23日,苏浙军区以少胜多,歼国民党军6800余人,史称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李觉曾任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第十四绥靖区司令官。1949 年初,李觉回湖南任第一兵团副司令,参加“和平自救”活动。8月4日,他与程潜、陈明仁一同率部起义。因程潜、陈明仁去北京参加开国大典,李觉主持了起义部队的整训。
新中国成立以后,李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副司令员,还被特邀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7年7月31日李觉逝世,终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