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芜湖市赭山公园内小赭山麓的苍松翠柏之间,静静地矗立着一座汉白玉石栏围绕的白色圆顶墓体,在此长眠的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著名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历年来,前往看望将军的国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已达数十万人次。
戴安澜,学名炳阳,字衍功,号海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风和村。六岁时进垫馆读书,1918年,晚清桐城派著名作家周绍封应聘到风和村设馆教学,戴安澜投读于周先生门下。他攻读奋勉,才气过人,周绍封称赞说:“此子禀赋优异,后必有成。”
1922年9月,他考人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安徽公学高中部,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
1924年国共合作,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创立陆军军官学校。戴安澜接到祖父戴昌斌的召唤,决定奔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因体质瘦弱,体检不合标准,戴安澜未被军校录取。后来,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当了二等兵,由此来锻炼自己的体能并积累战斗经验。一年后,他再次来到黄埔,终于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并更名安澜,自号海鸥。他在黄埔第三期入伍生队期间,参加了由张治中领导的第一次东征,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还参加了平定滇系军阀刘震寰叛乱的战斗。在校期间,他受到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的熏陶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影响,受到周恩来、恽代英的政治思想教育,“打倒列强,除军阀,救中国”的革命思想影响了他的一生。
1926年,戴安澜毕业,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任排长,后擢升为连长。1927年1月5日,他与家乡姑娘王荷馨结为伉俪。
1928年1月5日,戴安澜随北伐军攻打济南,并参加当地驻军第一师对制造“济南惨案”日军的反击战。
1932年冬,戴安澜在国民党第十七军二十五师关麟征部一四五团任团长。1933年3月,二十五师奉命抗击日寇于长城古北口。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戴安澜已升任第七十三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1938 年5月,戴安澜因战功晋升为第八十五军八十九师副师长。1939 年1月,又升任第二师师长。同年十二月奉命参加昆仑关(大明山区)战役,经过一个月的苦战,毙敌6000余人,缴获甚多,写下了抗战史上的辉煌一页。国内外报刊上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战火烧到了缅甸。由于英军无力抵挡日军的进攻,遂向中国提出派兵支援的请求。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确保中国战时“输血动脉"滇缅路的畅通,1942年3月,中国派出了罗卓英任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下辖第五、第六、第六十六军共10万将士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开赴云南中缅边境临战待机。
1942年3月3日,蒋介石一天三次召见隶属第五军的二00师师长戴安澜,令其火速开赴同固(也称东瓜)。第五军是抗日战争初期在苏联帮助下编成的第一个机械化部队,是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部队。戴安澜奉命率二0O师作为第五军的先头部队人缅作战,于9日抵达同固并逐次接替英军防务。在孤军深入异域作战的险恶条件下,全体将士决心坚守同固,等待援军,与日寇血战一场。15日,当史迪威看到第二0O师已构筑的坚固工事以及良好的伪装后,连声夸赞戴安澜是“好师长”,中国军队是很好的军队。19日晨,日军第五十五师团派出200多人的搜索队,骑着摩托车向皮尤河袭来。埋伏在公路两侧的第二00师官兵迅即引爆,炸坏大桥,消灭了桥上敌人,阻拦敌人的后续部队。经3小时的激战,日军伤亡200余人,狼狈逃窜。这是日军发动侵缅战争以来第一次失败。为了侵占同固,日军精锐的第五十五师团共四万余人,在重炮、坦克和航空兵配合下,向同固发起猛烈攻击。而戴安澜师仅有一万余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3月20日,日军向第二00师各主要阵地发起了进攻。戴安澜于当日晚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带头立下了“暂与同固共存亡”的遗书,并宣布了如下命令:“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同时,戴安澜在给夫人王荷馨的信中说:“余此奉命固守同固,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28日,日军第五十六师团投人同固战场,对同固形成合围,二00师仍坚守着同固。30日拂晓,戴安澜指挥全师安全渡过锡唐河并破坏了锡唐河大桥。当日军攻人同固后才发现已是一座空城。同固一战,是远征军人缅后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是役,戴师抗击五倍于已之敌,以伤亡八百勇士的代价,歼敌五千有余,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同固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
同固保卫战后,戴师奉命转移至叶新。喘息未定,因西路乔克巴唐英军被围,又奉命驰援。而由于英军的弃战后撤,以及远征军总部的指挥失当,二00师的两个团被错误地调往乔克巴唐设防,幸亏戴安澜与远征军副司令长官杜聿明两人的补救,将这两个团迅速调回。此时日军东路已突破棠吉,妄图切断远征军回国的归路。4月21日,戴师又奉命收复棠吉。为攻占棠吉,驱逐当面日军,戴安澜率师星夜兼程直指棠吉。24日拂晓,戴师发起攻击,先后攻占西南北三面高地,并突人市区与敌巷战。戴安澜将军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争夺至午夜,棠吉城为戴师攻克,守城日军大部被歼。攻克棠吉后,戴师奉命作战略转移。此时缅甸战局继续恶化,远征军回国的道路被切断,史迪威决定退向印度,要罗卓英留下来指挥在缅的中国军队。史迪威一走,罗卓英也随之去了印度,于是远征军群龙无首,陷人悲惨境地。戴安澜决定将第二00师带回祖国。
5月16日,在返回途中,二00师在朗科地区突遭敌重兵伏击。在密林中鏖战了两昼夜后,全师突出重围。作战中,戴将军被日军重机枪射中胸部和腹部,身受重伤,但将军在担架上仍坚持继续指挥部队作战。由于已进人山区,缺医少药,戴安澜伤势严重恶化。临终前,他深情地向祖国的方向凝视片刻后倒下。1942年5月26日下午5时40分戴安澜与世长辞,时年38岁。
戴安澜牺牲后,“为师长报仇"的喊声响彻营地。部队拾着他的遗体沿着他指示的路线,避开了日军的重兵布防,于6月初回到了祖国。部队经过云南腾冲的时候,-位70岁老华侨被戴师长精神感动,献出自已的楠木棺材,将戴师长的遗骸置于棺内,以表示对戴师长的哀悼。
1943年4月1日,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了国葬仪式,由国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祭,全国各地的各界代表以及当地军民一万余人参加了公祭仪式。李济深在悼词中说道:“戴故师长为国殉职,其身虽死,精神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模范!”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也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职给予极高的评价。
蒋介石悼词:“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黍;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子期望痛何如?
毛泽东作挽诗赞颂:“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黑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
当年10月16日,国民政府追授戴安澜为陆军中将。
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在戴安澜去世后,也向他颁发了美国军团功勋章,表彰他指挥所属二00师据守缅甸东瓜要地十余日,掩护英美盟军撤退之英勇功绩。罗斯福在签署颁发勋章的命令中写道:“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在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国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1943年秋天,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迁葬于他的故里——安徽芜湖市赭山公园的小赭山南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同年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芜湖市民政局为烈士墓立了墓碑。198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戴安澜将军颁发革命烈士证书。
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芜湖市人民政府于1979年重新整修了墓地,树立了石碑。左碑锈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颖超等先辈当年题赠的挽诗挽词挽联;右碑是将军生平简历;中碑是王昆仑所题“戴安澜烈士墓”。
2003年,芜湖市政府又重新修缮戴安澜将军墓地,面积由原来的216平方米扩大为336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多人。
戴安澜将军生前曾对友言:“……而今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这是深得民心的事,将来胜利后,仍然需要两党携手,民主建国。”
海峡两岸同胞应铭记将军遗言,努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是对戴安澜将军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先烈们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