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视剧《冼星海》有感
《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二月里来》,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至今仍被广大中华儿女传唱,这些时代的强音,正像那滚滚黄河,至今仍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的精神颂歌。而谱出这些乐章的正是冼星海。他尽管只活了短短40个春秋,但其乐章却永垂不朽。
看了电视剧《冼星海》后,我终于意识到音乐能给民族以震撼,能给濒临绝境的民族注入新的生命。民族的风骨通过音乐得到强化和传承。我是第一次直面一个音乐家的生命历程,我感到冼星海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的一生无论求学、创作还是做人,都给我们青年一代以启迪。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壮丽的交响乐。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冼星海出生在—个贫困的渔民家庭,从小丧父,是母亲把他拉扯成人。为了追求振兴祖国音乐的理想,冼星海毅然踏上了奔赴巴黎求学的道路,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从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毕业。综观他的求学历程,可以说充满了痛苦与辛酸,但他凭着坚毅和勤奋,最终登上了成功的阶梯。
人穷而志不穷。当时国运艰难,中国留学生也免不了受人歧视和欺凌。但冼星海并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诠释了一个男子汉不畏艰险、披荆斩棘的精神。每当他陷入痛苦之中时,一首《顶硬上》鼓舞着他,使他永远记住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要迎难而上。巴黎音乐学院是艺术的殿堂,对于当时饱受蹂躏的中国人来说,要考上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冼星海做到了,他边打临时工,边不懈创作,他的奋斗之路,感染了许多法国人,也感染了杜卡斯教授……
再看看当今我们的求学之路,虽然学习、生活会有困难,乃至有高考失利的痛苦,但这和冼星海受到的痛苦相比又算的了什么?我们沐浴在春风之中,有幸福的家庭,但我们时常退缩畏难,难道我们不觉得羞愧吗?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要像冼星海那样,在风雨中挺立,为了自己的凌云壮志去拼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冼星海穷而弥坚的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贫贱不移,不食嗟来之食
冼星海的崇高品质,同时体现在他的傲骨上。自古以来,傲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苏武牧羊,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文天祥宁死不降等佳话至今仍广为流传。冼星海也具有这样的傲骨。他虽穷,但他不肯过靠别人施舍的生活。当日本同学用钱侮辱他的人格时,他傲然地将钱抖落。“士可杀,不可辱”,冼星海不屈的傲骨让人敬佩。
冼星海回国后,在谢副经理那儿任职,在此期间,他谱写了很多进步歌曲。但当谢副经理以重金诱惑他为靡靡之音《毛毛雨》谱曲时,他断然拒绝了。这更体现了他的正义感,体现了他不因为金钱去做有愧良心的事的高风亮节。
冼星海的傲骨,体现在他求学做人的方方面面,我们何尝不需要这种傲骨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精神遗产。我们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持自己的傲骨,才能问心无愧。冼星海是我们的楷模。
国难当头,投身救亡洪流
当中国陷入了倭寇的魔掌之时,冼星海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
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作为一个音乐家,冼星海在留学巴黎时,就心系故土。当他知道祖国有难时,他想到了他应当用音乐为救亡而呐喊,应当用自己的双手谱写出时代的最强音,特别是他为了自已的祖国忍痛割爱,离开了与他相爱的恋人,他为了对祖国的大爱而放弃小爱,这是难能可贵的。
再想到当今社会,有许多学子,出国以后就不肯再回来,我无权指责这些人什么,因为在国外可能更适合他们发展,但我一想到祖国的人才流失就十分悲哀。如果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都去了国外,还有谁来建设祖国呢?尽管我国现在某些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但总体在蓬勃发展。但愿更多留学海外的人,能像冼星海那样情系祖国,在祖国需要之际,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忘我献身,谱写时代强音
冼星海对音乐事业充满了执着的追求,在创作时,他全身心投入,灵感一来,立即融入音乐之中,在他眼中只有跳动的音符而没有他自己。所以说,冼星海的音乐完全是从他的内心进发出来的。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 广大炎黄子孙同日本鬼子殊死搏斗,而他也以火一样的热情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讴歌。《在太行山上》写出了八路军将士的抗日豪情。《二月里来》刻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生产运动的宏大场面。《黄河大合唱》更是中华民族的不朽之作,它以黄河为载体,时而遒劲有力地宣告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勇气和信念,时而苍凉悲壮地诉说着华夏子孙的哀怨,而《保卫黄河》更是中国人民战斗的号角。冼星海用他那壮丽的乐章,为民族的胜利,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可以说,冼星海写得最壮丽的乐章就是他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一生,又是愈挫愈勇的一生。冼星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音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他的音乐和人生,都是我国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冼星海一生的写照。
冼星海永远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挫折,都有苦痛,都有未竟的事业,都有未了的心愿,但我们力求像冼星海那样做一个顶天立地、一身正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