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革命先烈赵世炎
年少“好把手” 赵世炎,号国富,又名施英,1901年4月13日出生于四川省酉阳县龙潭镇一个富裕家庭。他勤奋好学,少有大志,常吟咏后人赞岳飞的名句“上下三千年,古今第一人”,以英雄为楷模。他13岁时与四哥同到北京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今北师大附中),接触到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后,便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浪潮之中。
1917年,赵世炎结识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大受李大钊赏识,认为世炎是个“好把手”。李大钊筹备成立“少年中国学会”期间,许多活动都邀他参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7日附中学生会成立,赵世炎当选为干事长。7月,赵世炎中学毕业。不久,李大钊介绍他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随后,他以校友身份在附中创办了“少年学会”,发展了20名会员,出版了《少年》半月刊,并办起“校役补习班”,帮助工人学文化。同年秋,赵世炎进入吴玉章(留法勤工俭学创办人)主办的“法文专修馆”,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主办了《工读》半月刊和《平民》周刊,公开主张中国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年,《工读》遭反动政府查封。
旅法建“少共”
为了寻求革命真理,1920年5月,赵世炎从上海乘轮船远涉重洋到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同时专心攻读《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1921年,他与蔡和森、向警予、李立三、周恩来、陈毅等在巴黎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
1922年,赵世炎与各方同志联络在欧洲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其中有在德国柏林的周恩来,在比利时的李维汉、聂荣臻、王若飞,并联络国内的李立三等。6月3日,他们在巴黎成立中国少年共产党,选出中央执行委员会,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任宣传委员,李维汉任组织委员。8月,“少共”出版了《少年》月刊,赵世炎负责编辑工作。同年,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成立,赵世炎任中共法国组书记。
1923年3月18日,根据国内党组织的决定,由赵世炎、王若飞等带领一批革命青年骨干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
1924年,赵世炎以列席代表身份参加了共产国际第5次代表大会和赤色职工国际大会。
在党的北方区委时期
由于李大钊与孙中山的推动,国内迎来了国共合作的大好局面,急需大批干部,1924年下半年,赵世炎回国任北京地委书记,后任北方区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主编机关刊物《政治生活》,写了大量笔锋犀利的战斗篇章。同时,他还到北大和秘密党校讲课作报告,深受欢迎。李大钊称赞他“脑子快,很多问题对我很有启发”。
1924年10月,原北洋陆军师长冯玉祥在北京举行政变,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军长。此时,冯玉祥表示要和广东的孙中山联合,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我党表示支持。11月,孙中山动身赴京。赵世炎代表北方党组织亲赴天津迎接孙中山,他在民众大会上致辞,寄希望于孙中山振臂一呼,全国响应。1925年初孙中山抵京,军阀张作霖、段祺瑞迫使孙中山放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帝国主义喉舌也大放厥词,赵世炎立即发表文章严加驳斥。2月,段祺瑞又以召开“善后会议”抵制国民会议,赵世炎著文揭露其阴谋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图谋各军阀平均分赃号召人民加以抵制。1925 年3月10日,国民党和共产党共同发起召开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李大钊代表我党领导了整个大会的工作,赵世炎任参加会议的中国共产党党团书记,具体负责组织这次大会。大会最后重申了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打倒军阀的口号。——不幸,3月 12日,会议进行期间,伟大的民族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为了纪念孙中山,在李大钊、赵世炎等组织之下,北京 30万民众连续三天举行悼念活动。之后,赵世炎率领会议全体代表参加送殡并著文号召全国的革命分子在孙中山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振作精神努力完成中国的国民革命,扫除反革命的恶势力”。
在“五卅”、“三一八”惨案中
1925年,日本人在上海枪杀了工人顾正红,引发了震惊国内外的“五卅惨案”,国内各城市反帝罢工、罢课、罢市浪潮高涨。中共北京市委在赵世炎领导下组织群众声援“五卅”运动,示威游行人数数日内增至30万。李大钊还派赵世炎到天津、唐山参加领导群众罢工、游行。
1925年7月,北方区党委转入为建立民众政权的斗争之中。李大钊与赵世炎在张家口主持了内蒙地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内蒙古工农兵大同盟”及其中央委员会,他两人分别担任正副书记。9月,赵世炎又参与了领导唐山开滦煤矿大罢工。1926年初,赵世炎又赴津创办了天津总工会机关报《工人日报》,以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认识。
3月12日,日军侵入大沽口,炮击驻守大沽口的冯玉祥国民军,英、美、日、法、荷、比、西等八国联军逼段祺瑞政府下令国民军撤防,限 48小时内答复,否则就采取必要手段。18日,李大钊、赵世炎、陈乔年率10余万民众集会于天安门请愿并游行,要求段政府拒绝八国通牒。当请愿群众来到执政府门口时,段竟命令卫队开枪,当场打死47人,伤150人,制造了震惊国内外的“三一八惨案”。于是,北方革命运动转入低潮,赵世炎化名伊壁也夫,在白色恐怖下继续领导群众斗争。
到上海再兴罢工潮
1926年3月,中共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赵世炎代表北方工会出席,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会后,党中央决定派赵世炎任江浙区委兼上海区委(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及上海市)组织部长和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
赵世炎一到上海,就深入群众组织罢工,准备武装起义迎接北伐。“五卅”周年纪念日,他亲自指挥6万余工人在南京路上示威游行,遭到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疯狂的镇压。赵世炎分析形势,转向发动工人经济罢工。6月份,上海工人罢工107次,参加者达7万余人。7月,赵世炎等发动了市政工人罢工,并召开了上海总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十一条要求,发表宣言。接着,进一步组织了100多家工厂企业共7万多职工大罢工。赵世炎在区党委召开的大会上,作了《组织问题与支部工作》的长篇报告,强调“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亦即领导中国工人与贫农及一切受压迫民众革命的最高参谋部”,“是群众的先锋,是群众的头脑”,提出了“一切工作归支部”的战斗口号。此后,8、9两个月的罢工声势更大,人数达20万之多,连商界—上海总商会、商店店员也与工人、学生联合起来抵制日货。
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节节胜利,促进上海罢工潮高涨。这时,赵世炎确定了党的工作原则:一、开始正面提出要求建立民众的政权;二、发展我党的独立的政治宣传和民众运动指挥权。同时,提出口号:“打倒孙传芳,上海市政归上海市民管理。”10月24日,党决定武装起义,由罗亦农、赵世炎任总指挥。这次起义参加工人仅2000余,因主客观条件不成熟而被孙传芳镇压,遭到失败。不久,北伐军攻克九江,孙传芳所部溃逃,而北伐军中蒋介石的反革命嘴脸日渐暴露。1927年初,赵世炎在江浙区委会上强调,“现在要使民众知道蒋必反革命……局面很紧,要快准备”再次武装起义。2月18日晚,在罗亦农、周恩来、赵世炎等领导下,上海市总工会下令举行总同盟罢工。一开始,反动军阀就联合帝国主义工部局对罢工群众血腥屠杀。22日下午6时,有36万工人参加的总同盟罢工转入武装起义。工人群众同军警展开殊死搏斗,起义军舰也炮击敌人兵工厂,战斗持续到23日晚,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又遭失败。
再接再厉,经过一个月准备,3月21日下午4时,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在周恩来、赵世炎、罗亦农、汪寿华等领导下又爆发了。上海80万工人举行总罢工,接着举行武装起义,向驻在上海的军阀部队直鲁联军全面进攻。他们凭150支破旧枪支和3颗手榴弹,与敌人血战了30多个小时,消灭直鲁联军3000多名、警察2000多名,占领了上海,取得了起义的完全胜利,并建立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第二天,总工会在湖州会馆召开记者招待会,赵世炎说:“上海市民受帝国主义者和军阀的重重压迫,已数十年,此数十年中,被压迫最甚而最痛苦者,莫如我工人。唯其压迫也愈甚,始有坚韧卓绝继续不断之毅力,经三次武装暴动,而有终于成功之今日。”并在《向导》周报著文评议:“3月暴动在世界革命史中的价值,是写在十月革命后的一页。”
“志士不辞牺牲”
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蒋介石率北伐军进驻上海。赵世炎对蒋介石十分警觉,他对工人纠察队员们说:“枪杆子无论如何不能放下,这是我们用血肉换来的。”“我们的三次武装起义和苏联的二月革命差不多,蒋介石可能是中国的‘克伦斯基’。看来我们将来还得再准备一次武装起义,来一个中国的‘十月革命’。”同时,将上海东方图书馆作为工人纠察队基地和战斗堡垒,随时应变。4月12日,蒋介石果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党中央于14日派李立三、陈延年、聂荣臻到上海传达中央指示:“隐蔽精干,准备再干。”于是,各工厂工人复工,总工会转入地下。在极其险恶的处境下,赵世炎斗志更加旺盛,他说:“共产党是战斗的党,没有战斗就没有了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4月27日至5月9日,他到武汉参加了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这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方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就义于北京。全国已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但赵世炎无所畏惧,会议结束,仍回到上海。
7月2日,党内叛徒不仅出卖了陈延年,还供出了赵世炎的住所北四川路志安坊190号。当敌人包围了他的住宅时,他的妻子夏之栩和岳母夏娘娘从窗口见赵世炎正向家里走来,急中生智,将窗台上用作信号的花盆推了下去。但由于那天风雨太大,赵世炎没有注意到,因而一进门就被敌人逮捕。
被捕后,敌人对他施尽酷刑,他用化名,拒不招供真名。敌人招来两个叛徒指认后,他才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是“施英”(报刊上常用的笔名),是共产党员。他向敌人宣告:“你们要想从我口中得到半点机密,那是枉费心机。”狱外,王若飞决定武装劫法场,未成。敌人最后一次提审时,赵世炎大声说:“志士不辞牺牲,革命种子已经布满大江南北,一定会茁壮成长起来,共产党最后必将得胜利!”反动派头子杨虎等胆颤心惊地说:“这个人太厉害,非杀不可,不然将来要吃他的苦头。
1927年7月19日晨,赵世炎坦然离开龙华监狱,拖着脚镣赴刑场,高呼着:“工农联合起来打倒新军阀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他壮烈牺牲时年仅26岁,历经十年奋战铸不朽。
革命前辈、赵世炎的老师兼战友吴玉章,曾赋诗缅怀,寄托哀思。诗曰:龙华授首见丹心,浩气长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
如今,赵世炎烈士与众先烈同安息于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其生前诗作《远望莫斯科》石刻于“龙华碑林”,供后人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