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期●老区巡礼●

巨变中的沂蒙老区

作者:邱健

 
  
  
  沂蒙老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中国革命根据地,她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在这里,我们取得了“临沂保卫战”、“莱芜大战”、“孟良固战役”的胜利,这一系列决定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几场大战役胜利的取得是和沂蒙地区人民的倾力支持分不开的。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段较长的时期里,沂蒙老区的经济一直比较落后,还曾被列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山区之一。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叩响了沂蒙山门的时刻,老区人民抓住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极大的热情兴办市场,搞活流通,不断为沂蒙精神赋予鲜明的时代内涵,迎来了经济的新发展,开创了一片改革开放的新天地,让精神力量结出了丰硕的物质之果。
  走出山门闯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沂蒙山区的农民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他们开始从“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封闭状态到迈开双腿找市场。那年秋天,苍山县向城乡苏园村的33户农民,凑钱搭起29个塑料大棚,种了32亩温室菜,这在这个县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早春,鲜嫩的黄瓜摘下架,在当地却不好销售。村主任孙景坤带上两箱黄瓜,上泰安、奔济南、去青岛,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高兴:“外边市场真大啊!青岛大饭店张口开价就8元一斤呐!”这年秋后,他算了一下:亩均产值1.5万元,是一个破天荒!
  向城乡农民冯宪永在“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租下场地,挑头成立了9人合办的“兴隆农副产品购销服务部”,当年即往外推销各类蔬菜600多万公斤。
  向城乡农民从此合伙购买了
  78辆大卡车,专门从事蔬菜运销。他打着““向城农贸市场车队”的牌子,活跃在大江南北,浩浩荡荡地开进济南、南京、上海等大城市。
  苍山县工商局长向笔者介绍了几个数字:苍山县年产10亿公斤蔬菜,其中60%是农民自己售出去的;每天有上千农民运菜渡江南下,全县有两万多人在长江中下游城市安营扎寨。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山门闯市场,步入一个新天地。
  笔者在沂南县访问时,常听到干部和群众一句口头禅:“咱老区人思想不能老。”沂南人在冲破传统轻商观念的束缚后,积极走出去广交友,“攀高亲”,“借梯上楼”,“借鸡下蛋”,“借船出海”,“借脑袋发财”。县晶体管厂与青岛市海洋大学结成协作关系,开发生产出了系列彩电螺旋滤波器,产品获电子部部优称号,企业一举摆脱困境,当年盈利百万元,并被电子部命名为“彩电国产化先进单位”。
  沂南酒厂与青岛汽水厂“攀亲”后,上了小香槟和可口可乐两个项目,仅这两个项目,一年可为沂南增加产值500万元,利税60多万元。
  正在逐步走向富裕的沂南县,工业产值每年以30%的幅度增长。“声乐”牌旅游鞋、“银雪”牌羽绒服、螺旋滤波器等十多种产品获得省优、部优称号,另有四大类200多种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沂南县全县镇、村两级企业发展到700多家,3万农民成为名副其实的“上班族”。该县还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全县已拥有个体工商户2.4万余户,从业农民8万多人。目前沂南已有近10万农民就地生财,实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目标。
  地摊摆成批发城
  80年代初,沂蒙山区一批乡里人受到北上临沂来做买卖的浙江温州人的启发,也从南方广州、温州、福建石狮等地贩来了各式新潮服饰,集中在临沂城西侧摆了地摊,由此逐渐形成了最初的服装市场。市、区政府领导因势利导,出台了轻税、薄费、简化手续等一系列措施,按照“先成市后建场、先综合后分类、先分散后集中、先简易后提高”的建场方针逐步发展,而今这一大批当初的地摊竟然发展成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工业品批发城。如今,这个占地20平方公里、有49个大型专业市场,位居全国工业品市场第三位的商城,它周围的长途汽车站就有9个,每天向全国各地发出的汽车班次达2100次,每天客流量近30万人次,商品辐射近30个省、市、自治区。它的出现,不仅对沂蒙老区率先于7年前整体脱贫发挥了作用,而且成为在新形势下沂蒙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突破口。目前,在临沂商城设点销售的各类企业达数万家之众,还有2500家企业与市场内的经营户建立了总经销和特约经销关系。2002年,全市城乡商品贸易额为457亿元,其中临沂批发城占280.8亿元。
  引商兴工拓新路
  随着市场的繁荣和壮大,临沂商城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又放在市、区领导和商城决策者面前。经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调查研究,地处商城中心兰山区提出了“引商兴工”的发展思路,后来逐渐成为临沂商城的发展模式。
  以前,临沂市场上的胶合板都是临沂商城专业户从外地购进的,时间久了,许多业主看中了木材生产的利润,纷纷挤出资金在当地就地取材办胶合板厂,有的年产值已达亿元。而今从费县至临沂几十公里长的国道沿线,已形成了一个年产销能力达300多万平方米的胶合板生产带,成为全国同类市场的龙头老大,产品畅销国内外。
  临沂市还借助科技进步和政府的扶持,培植起了金锣、金农、华蒙、三维油脂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产品大量出口到国外。
  据统计,围绕市场办工业,临沂目前已拥有1300多个专业村, 51个专业镇,105个工业园区。临沂批发城的板材、食品、塑编、有色金属制品等门类的工业,已成了托起商业城的顶梁柱。
  “改革22载,潮头驾金桥”。通过临沂商城这座桥,兴了老区的经济,富了老区人民;通过这座桥,沂蒙老区发展的强劲势头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对他当年曾战斗过的沂蒙这片热土,特别是战争年代我党与老区人民所形成的血肉相连的深刻印象,始终洋溢着一种深切的感激之情。在一次临沂人民会堂举办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大型文艺晚会结束时,应邀又一次回沂蒙老区的迟老将军欣然走上舞台与参加演出的演员握手时说:“浓浓的沂蒙情,使我内心再次涌起对沂蒙人民、对沂蒙大地的热爱和敬意。我深信,与时俱进的沂蒙老区,在新时期一定能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