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期●随感录●

说说免征农业税

作者:耿实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时,全场鼓掌持续了12秒钟。
  在此之前,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对全省各地在农业计税土地上种植粮食和油菜的收入免征农业税。”我的老家在浙江,家人来信说,对这个德政,农民无不奔走相告,欣喜万分。
  免征农业税,大家都说好,不过,真正要实行,却要花极大的力气。因为它的前提条件,要有财政基础,即一个地方即便少了农业税这一块,通过其他渠道创收增税,照样能做到财政收支平衡。反过来,如果没有财政支撑的实力,心虽好而力不足,那么,免征农业税就无从谈起。
  浙江免征农业税的财政基础怎么样,新华社的新闻没有透露。据我平时观察,浙江近几年抓GDP注重实效,轻工业发展很快, 民营企业全国领先……全省总的税收多了,财政强了,蛋糕做大了,财大气壮,才敢宣布免征农业税。
  从我国历史上看,历朝历代的皇帝尽管都标榜“轻徭薄赋”,农民负担却越来越重。唯一的例外是汉文帝。在《资治通鉴》上,有着汉文帝先后下诏书实行半免农业税和全免农业税政策的记载,他所以能够半免和全免,也是因为有了财政基础。
  为了打好财政基础,汉文帝和智囊人物晁错出过一个主意,叫做“入粟拜爵”,即富裕农民只要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给朝廷,朝廷就给他封爵的荣誉(汉代封爵并不是当官),而朝廷有了这笔粮食,就可以用来填补因免除贫苦农民租税而留下的财政缺口。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终于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现实也好,历史也好,都说明免征农业税,非要有坚实财政基础不可。中国是个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免农业税,必然要经过一个逐步推开,有先有后的过程。现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年内取消农业税”,就是考虑到这个不平衡性。按照中央的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一步免征农业税;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先降后免,等做好了财政准备,条件成熟了,再免征农业税。
  所谓财政准备,应当包括:注重 GDP的实效,注重 GDP和财政收入的同步增长,严禁在GDP中注水造假,杜绝那种把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烂尾巴工程统通算进GDP的欺骗行为;要节约每一个铜板归于财政,严禁铺张浪费,端掉小金库,刹住滥用公款吃喝玩乐的腐败之风;要整顿税收队伍,决不让李真那样的贪官当地税局局长,把应收税款全部收上来,充实国库;等等。财政坚实了,免征农业税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