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期●散文●

咱家的“新闻人物”

作者:谢爱平

  
  
  
  地处苏北革命老区的如皋市,张罗着举办花木盆景艺术节,省电视台的记者光临咱家摄了像。种苗木致富的爸爸,对着话筒侃了一大段致富经。电视台马上要播放了,老爸决定淘汰已用了10多年的电视机,换一台34吋的“大家伙”。
  全家正为爸爸“大出风头”高兴时,县城的大商场已将大彩电送货上门来了。老爸咧着嘴,一个劲地傻笑。一旁的妈妈“忆苦思甜”起来:“咱家头一回买电视机时,你可是用担绳捆缚着把它背回来的。”
  咱爸年轻的时候,干农活虽很辛苦,但晚上收工后,还常去生产队长家抱回一堆过时的报纸,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亮看报,有时还会读给全家人听。记得那年冬天,爸爸把从河里捞的鱼虾卖得6角钱,换回来一只小喇叭,沿途一直用双手捂在胸前,被裂的手掌被风吹得血涔涔的。到家后,他又忙着钉匣子、栽地线。从此以后,听广播成了我家一乐,小喇叭音量低的时候,爸爸总让我往地线根部浇半瓢水,据说那样声音会大一点。
  第二年队里年终分配的时候,爸爸咬咬牙,花了19.20元,买回一台红灯牌收音机,这可是那时候咱家的第一件家用电器。
  全家听新闻、学歌曲,再也不受时间限制了。刚搞联产承包那会儿,爸爸下地干活,常常在田岸边垫上衣服,安顿好收音机那宝贝疙瘩,调大了音量边干农活边听广播。
  冬日夜长,闲来无事,爸爸常常跑上五六里路,赶到乡政府(那时还叫“公社”)大院看电视。那比手绢大不了多少的屏幕里,不时跳跳蹦蹦窜出人影来,让爸爸啧啧称奇了好一阵。回家后,他对妈妈和我说:“嘿,我还看见毛主席跟高鼻子的外国人握手呢!”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我家承包了生产队的鱼池。那回爸爸气喘吁吁地往菜场跑了3趟,卖了6箩筐链鱼、鲫鱼,花了750元,搬回了一台17寸黑白电视机。当晚,看到电视里两条裤腿不一样高的江南农民介绍发家致富的门道,爸爸羡慕得近乎嫉妒。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花木盆景走进了千家万户。爸爸从新闻中得知了这个致富信息后,我家的责任地全栽上了苗木,销往外地,每一次都能卖得好价钱。那次乡政府召开致富表彰大会,爸爸戴上大红花,在干部作报告的麦克风前,向乡亲们介绍了经验;走下台时,紧张怯场的爸爸棉毛衫湿得能拧出水来……今非昔比,这回咱爸可老练多了,接受采访时,居然与记者讲起了普通话,还真像个“新闻人物”啊!

上一篇:赖少其和曾菲的爱情下一篇:黄埔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