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期●散文●

黄埔军魂

作者:莫孝川

  
  
  
  情朗的一天,与三五退役的老兵、军中知己,驱车造访和瞻仰享有盛誉的黄埔军官学校旧址。
  由于广州城区扩大,黄埔军校已属市区范围,校址坐落在与珠江南岸一水之隔的官洲岛。岛上树木葱茏,鸟语花香,空气格外清新,浅灰色的校舍群掩映在绿树丛中。走近,花香愈来愈浓,原来是门庭左右有两株前人种下的白玉兰,花繁叶茂散发出阵阵幽香,令人心情分外舒畅。我们闻着香气,愉快地进入标有“陆军军官学校”白底黑字的门口。在围墙内,两株造型犹如游龙飞腾、气根四坠、浓荫密布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阵阵凉意。古朴整洁的校舍分为多进,每一进的陈列品各有特点。宿舍空间大而高,适合南方天气,且冬暖夏凉。里面放置的军帽、钢盔、军服、水壶、脸盆、毛巾、口盅、牙刷等等,都安放得有条不紊,尤其是铺了洁白平整床单的床铺上,被子叠得有棱有角,体现了当年学员生活的干练利落。
  接着,我们瞻仰了蜡像室和战果室。随着战斗歌曲的播放,雄壮的歌声使我们仿佛时而身处热火朝天的演兵场,时而又在炮火连天的战场。这些蜡像在我们眼中似乎都变成了活生生的开国元勋周恩来和元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等人,迈过历史的长河,豪情满怀地向我们走来!
  左侧二层的厢房是史料室。室内陈列有文件、命令、报刊、教材、实物以及各个时期的大量图片和照片。我们看着看着,竟然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原来是同学、战友,出校后,由于政见不同,奋斗目标不同,便在军界、政界,变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其后在浴血拼杀的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不少原先倾向国民党的黄埔学员有的向人民投降,有的被俘,有的起义,有的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归顺人民了!世事难预料,经过若干年之后,在“爱国一家”的前提下,昔日的仇敌、政敌,如今又逐渐统一了思想认识,他们非常高兴地聚会合影。看,一张张摆在展窗上的照片,一个个鬓发斑白的老人,或握手,或搂肩膀,笑逐颜开,何等开心!
  在整个校园内,最显眼的莫过于矗立在八卦山顶的、背南面北的孙中山纪念碑了。人们知道,军校是在孙中山先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英明政策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协助下创办起来的。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是它的宗旨,奉行“军事与政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它的教育方针,严格的训练,严明的纪律,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校风。仅我所记,在抗战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中,有两百多名黄埔学员担任师长以上军职,指挥了全国三分之二的精锐部队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不幸牺牲的第十八集团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是黄埔一期学员;第二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是黄埔三期学员,他牺牲后,毛泽东作挽诗予以高度评价,诗曰:“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的题词是:“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我和我的战友异口同声说,这就是海内外华人提倡的“黄埔精神”、“黄埔军魂”啊!
  纪念碑前的花坛,百卉齐放,绿树四合,浓荫密布。我们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到达山顶,瞻仰站立碑端、栩栩如生的孙中山铜像,他从容伸展右手,似在谆谆教导后辈。这个铜像,是伟人去世不久的1930年5月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我们绕碑而行,细读四面镌刻的铭记,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的“孙总理纪念碑”和东面的“和平奋斗救中国”等大字。我们看后肃然起敬,自然而然地把这些教导牢记在心里。
  游罢归来,大家自豪地说,这回可详尽领略到了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著名将帅成长摇篮的风采!


上一篇:咱家的“新闻人物”下一篇:吕骥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