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期●专稿●
《甲申记》在东台演出纪盛
作者:倪士干
60年前的甲申年,新四军苏中前线剧团排演了一出大型五幕古装历史剧《甲申记》,翌年10月28日至11月19日,在东台县城的中山公园剧场(位于今颐年园)连演17场,场场爆满。在东台休整的新四军苏南、浙东、浙西纵队的北撤干部,苏中各兵团的干部、军区直属队以及东台县各机关的地方人士25000多人观看了《甲申记》的演出。东台市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廷青曾亲历当年的热烈场面。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这个戏在当时所具有的政治教育意义和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轰动了整个苏中地区。从内容上来说,人们都懂得了不能让胜利冲昏头脑,不能居功自傲,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腐化变质,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可见,《甲申记》的编演有其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1644年(农历甲申年),是明王朝被灭亡的一年。三百年后的1944年,国民党御用文人以研究明王朝灭亡的原因为名,发表文章影射攻击中国共产党,叫嚣“攘外必先安内”。这时,在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战斗的郭沫若立即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剖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对国民党御用文人的谰言,作了有力的驳斥和回击。文章于3月19日至22日在重庆我党创办的《新华日报》上连载。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对《甲申三百年祭》的发表非常重视。毛泽东在延安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发表的《学习和时局》的演讲中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甲申三百年祭》在各个解放区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纷纷运用文艺这一形式,编成戏剧搬上舞台,配合开展党的整风教育。苏中的夏征农、吴天石、沈西蒙,苏北的阿英和李一氓,不约而同地以《甲申三百年祭》为蓝本,分别创作出大型古装历史话剧《甲申记》、《李闯王》和新编大型京剧《九宫山》,并分别由苏中前线剧团、三师八旅文工队、淮海区实验京剧团排演,在苏中、盐阜、淮海地区广为演出,获得观众很高的赞誉。
苏中前线剧团排演的《甲申记》在艺术上很具特色。它是时任苏中公学教育长夏征农、教育科长吴天石和一师战地服务团(剧团)领导沈西蒙在新四军一师苏中公学驻地——兴化与宝应之间的固晋这个湖荡水寨创作的。剧中《征潼关》、《劝赈歌》、《庆元宵》、《祝太平》、《迎闯王》、《圆圆曲》等插曲,是由音乐家沈亚威创作的,词曲脍炙人口,演出后即在当地和干部战士中流传,特别是《圆圆曲》几乎人人会唱。不少当年看过此剧的人,至今仍能哼唱其词曲。
《甲申记》排练后即在苏中公学校部固晋为苏中青年代表会议首演,然后在其驻地附近及东台城、如皋城、阜宁罗桥及淮阴等地演出共50多场,其中演出时间之长,场数之多、影响之大,当数在东台城的演出。抗日战争胜利后, 东台县城一时变成了苏中军区的军政中心。为了欢迎粟裕司令、叶飞、钟期光率大军胜利北撤,苏中军区管文蔚司令以《甲申记》慰问部队。演出首场就轰动东台城乡,人人争相观看。演出一演再演,结果连演数日不下,有的人连看7场。
1990年初江泽民同志与出席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秘书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再一次重提《甲申记》,他告诫说:“我们必须跟人民群众保持血肉关系,一天也不能脱离群众……”
1995年,是《甲申记》演出50周年,新四军老战士、陈圆圆扮演者陈均不顾70多岁高龄,主编出版《<甲申记>演出纪念文集》,多次来东台搜集资料。笔者与原东台市委党史办主任王泽虎参加了编务工作,并应邀于1998年6月1日参加了在上海教育会堂举行的首发式,聆听了《甲申记》的编剧之一、时已95岁高龄的夏征农同志的即席讲话。他语重心长地说:“这部历史剧,在今天仍然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李自成、刘宗敏之所以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一连串的胜利面前骄傲了,一骄傲就听不进不同意见,就专横拔扈,就腐败蜕变。昏昏然,纷纷然,只当了30多天皇帝就被清军消灭了,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发人深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巨大的成就面前,戒骄戒躁,反腐倡廉,永远保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我们重温《甲申记》,就是要以史为鉴,不当李自成,不做刘宗敏,永远做一个头脑清醒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