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8月,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三分区专员公署创建如(皋)西中学,校长何景平,指导部主任肖本叶。这是一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中等学校,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干部。
我在如西中学学习时间不长(二院初中阶段),然而难忘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大部分同学迅速成长起来,有的加入了青年解放团和中国共产党,分批走上革命征途。我于1944年先后入团、入党,1945年春参加革命工作。
思想教育启迪人生
如西中学在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着重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我们学习了《社会科学二十讲》、《中国革命问题讲话》,初步懂得了中国国情和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这些有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础理论,对我们这些青年学生来说,好比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在纪念抗日战争爆发和新四军创建六周年之际,三分区专员、原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的《回忆与感想》一文发表后,学校将其定为我们语文课补充教材。这篇情景交融的长文,叙述了新四军成长过程与丰功伟绩,控诉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的滔天罪行,抒发了对死难烈士和身陷囹圄、高风亮节的叶挺军长的深切感情。这使我对国共两党的本质有了清楚的认识,明白了真理和正义在共产党一边。
1943年9月,中共三地委成立青年解放团总团,整个如西中学编为五支团,校本部、一院、二院分别为27、28、29分团。二院分团长为阮武昌,后为马骏。青年解放团的团歌,唱出了革命青年的志气,充满着自由解放的必胜信念。歌词为:“我们年青,我们勇敢,像火红的钢铁一般热情坚强。学习战斗,战斗学习,为革命死,为真理生。拿起钢枪,走上战场,消灭法西斯魔王。我们高歌,我们欢唱,庆祝中华民族青年自由解放!”
课余活动丰富多采
如西中学继承了我党办校的光荣传统,发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
平时集中教学,在日伪军下乡“扫荡”时则化整为零,师生分散回家。夏收夏种时,学校放农忙假,师生回乡参加农业劳动,并组织劳动互助活动。反“扫荡”或农忙假结束,师生立刻返校,恢复上课。
教唱抗日革命歌曲是学校最主要的文娱活动。除音乐课由老师教唱外,同学之间能者为师,互教互学。我也学会了许多雄壮激昂、热情奔放的优美歌曲,如:《新四军军歌》、《“五四”纪念歌》、《跟着共产党走》、《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中华民族好儿女》、《刘桂英是朵大红花》、《反“清乡”胜利之歌》等等。
在纪念“七一”建党活动中,由党支部书记顾如松讲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大教室内座无虚席,有的同学站着,凝神静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及其艰苦卓绝史无前例的革命精神,党中央领导核心和红军高级将领神机妙算的战略战术,感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结合实际社会实践
如西中学一贯重视组织学生深入群众,走向社会,结合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项政策和解放区各项中心工作,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配合“冬耕”、“冬防”、“冬学”的“三冬”运动,大办冬学民校。组织青抗会、妇抗会、农抗会等群众抗日协会。对民兵、基干队宣讲抗日斗争打游击的方式方法和作战故事。开展儿童团活动。记得当时我被分配到长庄西村组建儿童团。先是一家一户宣传,然后发动入团的小朋友们再去动员其他小朋友。每天晚上,我从学校赶到那里,哨子一吹,他们就来了,先点名报数、操练跑步,再讲故事、教唱歌。像《红樱枪》《长城谣》《卖报歌》、《酸枣刺》、《心头恨》等优秀歌曲,通过整齐嘹亮的童声合唱,在抗日根据地的上空、在寂静的农村田野,传播开来。
1943年10月上旬,如西中学校本部及一、二院的学生和大部分老师500多人,集中在一院所在地宝庆寺。地委副书记到会作形势报告,专署文教处长作中等学校学制改革的报告,校长何景平、生活指导部主任肖本叶等也分别作大会发言。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组讨论。晚上则列队去看演出。由如西县委书记周特夫等三人演出的活报剧《三巨头》,把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的丑恶形象揭露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话剧《大后方的一角》(暴露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父与子》(抗日题材),和作家冯岗编剧的话剧《夜正黑》(反映国统区进步大学生遭受特务迫害、悲欢离合的故事)。这次我们中学的大集中、大团圆、大学习共近一个星期,同时欣赏到许多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使我们大开眼界,获益匪浅,真可谓“胜读十年书”!
巡回演出宣传群众1943-1944年,如西中学二院在校园进行了两次文娱演出,形成了一支业余演出队,以宣传团结抗日为主题,弘扬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我们先后在马家平、长庄乡、大石家庄(我的家乡)和石庄镇巡回演出。每场演出分别有女声合唱、男声合唱、男女声合唱和其他剧目。1943年红五月演出过双簧剧《小矮人》,由阮武昌、曹宗汉、吴荫生、马骏等12人表演。
1944年春,由方奋老师导演,排练了《夜正黑》(选几场)。我演大后方某大学一位被捕,后被杀害的进步大学生(共产党员),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和特务头子(由陈汝明扮演)进行唇枪舌剑的斗争。
我们还上演过《理发师杀鬼子》。我扮演东北流亡关内的爱国理发师,先在门口唱凄凉悲愤的《松花江上》,当一个日本鬼子(由陈汝明扮演)前来理发时,用菜刀将其杀死。此外,我们也演出了《父与子》。陈汝明扮演伪“清乡”主任张北生,他抓去了一位爱国士绅,新四军某部营长(由我扮演)率部攻下伪清乡公署,救出了被关押人员,活捉了张北生。
每次外出演出,来回要走10-20里路,从无人叫苦叫累。记得石庄镇被我军攻克,我们去演出,结束时,区里请我们每人吃了一碗阳春面,这是唯一的一次慰劳招待。
包围据点解救乡亲
1944年秋,驻吴家窑的伪军到大石家庄抓去20多个乡亲(其中有我的伯父、叔父和妹妹建国),他们被关进碉堡的底层,作为人质,敌人逼迫乡亲们交纳伪捐税。车马湖区区委决定乘我军刚打下石庄镇全歼守敌的大好时机,组织发动群众包围据点、开展政治攻势、强令伪军释放人质。
一天晚上,区委书记林之新(当时称政委)和区长许璋率领区游击队、各乡民兵基干队、青抗会与妇抗会会员以及其他农民群众共数千人,带好武器和锄头钉耙,分南北两路赶到吴家窑,将伪据点团团围住。林政委先向伪军喊话,讲解抗日形势,指出他们的前途出路,教他们不要为日寇当炮灰,必须放回老百姓,今后不准下乡烧杀、抢掠、强收伪捐。讲毕,我们如西同学即带领青抗会、妇抗会会员,站立到吴家窑大桥北边的公路上,对河南据点里的伪军齐唱抗日歌曲。
伪军们十分紧张、害怕,第三天夜里他们偷偷地逃回如皋城。天亮后被关押的乡亲们发现“和平军”(即伪军)没了,便冲出碉堡,奔回家乡。四周农民闻讯赶来,将伪据点夷为平地。我们取得了一次反伪化斗争的胜利。壮丽事业无私奉献许多同学跨出校门,立即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战争和革命洪流中去,他们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无私地献给了民族解放、人民解放和新中国建设的伟大事业,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建功立业,如:阮武昌、奚培根、黄德润(黄益民)、曹宗汉、姜祝山、沙尧、郭家畏、吴辙生、许荣、宗序周、宗序文、吴昌佐、马骏、贾宏、郭明谬、杨琮、石含珍、杨国华、石祚祝、石玉、沙镇祥、许吉甫、石太乙等同学。
在战争中,马骏、杨琮、曹宗汉等同学曾光荣负伤,血染疆场。杨琮是在抗美援朝中负伤的。1952年初夏我在溧阳看望曹宗汉同学时,他告诉我,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穿过他的双颊,如果子弹再高一些,他也就“报销”了。他谈笑风生,热情洋溢,面部伤疤也恢复得相当平整。
在庆祝如皋中学建校80周年和如西中学建校60周年之际,我们对已去世的敬爱的老师何景平、沙国华、肖本叶、林在吾、叶健、方奋和亲爱的同学、战友郭明镠、黄德润、朱从达、沙镇祥、马骏等表示深切的怀念之情!
我们更加深沉地缅怀那些为民族振兴而献出年轻生命的挚友、先烈。其中有坚持原地斗争,不幸被俘,在敌人酷刑摧残中顽强抗争,在敌人屠刀枪口下慷慨就义的汤亚熊、袁素同志;有渡江战役中负伤后牺牲的张旭同志;有跳出战壕掩体对敌喊话而中弹阵亡的石永安同志……他们犹如蓝天丽日下的巍巍丰碑,屹立千秋!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光荣美丽,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