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期●本刊专讯●
《大江南北》引领我们扬民族精神
作者:江苏省通州市唐洪小学校长 陈乃康
最近,学校结合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开展了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革命传统宣传教育月活动。活动中学校以《大江南北》为教材,以《大江南北》为精神食粮,民族精神融进了全校师生的心灵深处。
一、《大江南北》引领我们走进历史。
今天的学生没有见过硝烟弥漫的战争,没有尝过旧社会缺吃少穿的苦难,不懂得帝国主义侵华罪行……他们对幸福理解不深,对苦难的祖国无切身体会。我们以《大江南北》为教材,利用国旗下讲话、校会、晨会、班会、故事会,大力宣讲“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同时宣讲“五四运动”、“共产党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平型关大捷”、“三大战役”、“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等中国革命史。同学们对这些中国的近现代史听得入神,学得专注,爱国之情倍增。学生通过读《大江南北》杂志对中国革命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学生自然会想到,我们的家乡当时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家乡当时是怎样革命的?不少学生讨论时提到,我们这里有过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吗?他们是怎样打仗的?我们这里住过日本鬼子、国民党吗?他们做了哪些坏事……我们组织学生调研家乡的历史,邀请老干部、老前辈、老军人来校接受集体采访,并让学生分组采访学校、家庭周围的一些老人,了解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家乡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人、组织的名称、地方武装领导人、部队的数量与装备情况、参加的主要战斗和家乡烈士的事迹等学生关心的问题。通过调研,学生们感受到英雄就在我们身边,革命就在昨天。
二、《大江南北》引领我们亲近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作用大大超过任何说教。《大江南北》刊登的《想起岳飞》、《民族大义高于一切———纪念张学良将军和西安事变65周年》、《黄桥决战》、《陈毅与东进》、《粟裕在一九四八年的良策殊勋》等篇章,使广大师生亲近了一个个民族英雄,懂得了“爱国”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领会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含义。中国的“保尔”朱彦夫,在抗美援朝的激战中,因昏迷和饥渴,把打出眼眶挂在脸上的左眼球吞进肚子里。朱彦夫残疾后,用嘴衔着笔,半天才能写出一个字来,但是他还是不断地写,终于完成了自传体小说《人生极限》和传记文学《男儿无悔》。“非典”期间,白衣战士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地战斗在抗“非”第一线。《莫忘惜时》《爱拼才能赢》等篇,在我们面前树立了鲁迅等名人惜时胜生命、奋力拼搏,为党为民族作贡献的光辉形象。这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生动事迹,历历在目。教师们感动了,他们把感人的榜样资料剪下来,存放在办公桌的台板下,时时对照;把感人的榜样资料编写成校本课程, 有计划地教育学生;把感人的榜样留在自己精神中,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学生们感动了,把感人的榜样留在自己的日记中,留在精彩的演讲中,留在学校和班级的墙报上,表现在自己的努力学习中。
三、《大江南北》引领我们立志报国。
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国家竭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度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但片面的应试教育现在还在折磨着教师,折磨着学生,延误着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培养。一些学校急功近利,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追求;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位置。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就是一个沉痛的反面教材。马加爵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上功课优秀的学生,获得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并最终考进了云南大学的王牌专业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技专业。但谁能想到这位智力方面的宠儿,竟会凶残地手刃了四名朝夕相处的同学。马克思说过,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品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者的立志报国思想在新课改中、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处于灵魂的位置。为国家振兴、民族富强培育“四有”新人才是我们教育者的不懈追求。
《大江南北》宣传的是血与火的爱国主义精神,只要认真阅读,就能受到感染和熏陶,就能对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受到启发。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立志报国是我校的校训,《大江南北》是我校立志报国教育的一杆杆路标。我校把民族精神写进了校风,把《大江南北》杂志作为学生弘扬民族精神的课程,作为教工政治学习、师德建设的好读物。学校人人争先创优,个个开拓创新,教师的优课征文评比,学生的各项竞赛,年年有新成绩,项项有新突破。学校连续两届成为市模范学校。不少老师学生深有体会地说:“民族精神激励了我,《大江南北》帮助了我。”
(以上照片均为李忠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