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到1949年解放战争的三年,是邓小平军旅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三年。他先后担任中原局、华东局、西南局第一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军区政委,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和刘伯承一起率领千军万马,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逐鹿中原,饮马长江,挥师上海,进军西南,打红了大半个中国,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邓小平曾说:“在我的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
逐鹿中原
1945年12月,刘邓大军奉命走出太行山,迈向广袤的华北大平原。半年后,国民党大举围攻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原解放区,揭开了全面内战的序幕。
1947年,国民党以装备精良的优势兵力,向我解放区发动进攻,党中央被迫撤离了延安。紧急关头,毛泽东命令刘邓大军立即走出华北,强渡黄河,实施中央突破,转入外线作战,跃进大别山,直捣敌后,吸引敌人兵力,以改变整个战争格局。
6月,刘邓经过精心准备,在长达150公里的黄河地段上“从天而降”,一举突破了蒋军苦心经营、被司徒雷登称为可抵40万大军的东方“马其顿防线”的黄河天险。继之,不失时机地发动了鲁西南战役,一个月歼敌6万,并牵制了敌军7个整师和17个半旅的兵力。
正当刘邓大军准备稍作休整,再闯黄泛区,实施千里跃进的时候,却突然暴雨如注,黄河浊浪汹涌,蒋介石决定在开封破堤,水淹刘邓大军。与此同时,在陕北处境艰难的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一份三A级急电,催促刘邓火速南下。40多年后,邓小平向他的女儿毛毛讲述了当年的情况:“我这一生,这一个时候最紧张。听到黄河的水要来,我自己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地跳!”“毛主席的电报很简单,就是‘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只有我和刘伯承看了这份电报,看完后就立即烧毁了。当时,我们真是困难哪,但是,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中央,说十天后行动。用十天作千里跃进的准备,时间已经很短了,但我们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了。”“当时,真正的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8月6日,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刘伯承振臂一呼:狭路相逢勇者胜!
刘邓巧设调虎离山之计,佯攻桐柏山,西击平汉铁路,然后突然急跨陇海线,挥师南下。就在国民党南京总部还在研究刘邓去向的时候,十几万神兵已经走出黄泛区。接着,连过沙河、汝河、淮河几道天险,直插安徽大别山区,胜利地拉开了中原逐鹿的帷幕。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争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5月,中央决定建立中原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陈毅任第一副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兼中原局书记。之后,在以徐(州)蚌(埠)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汇津浦、陇海两条铁路,衔苏、皖、豫、鲁四省方圆数百里的淮河古战场上,率60万雄兵,与国民党刘峙、杜聿明统领的80万美式装备部队,展开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大战。
11月16日,中央决定扩大淮海战役规模,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刘邓陈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
23日,刘邓陈在安徽宿县小李家村建立指挥部,布兵迎战蒋介石急从豫南调来的黄维兵团12万主力军。我军采用“围三缺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战术,先将黄维围困于双堆集,割断敌军联络,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于12月6日发起总攻,经过十天激战,全歼黄维兵团。刘邓陈立即赶到华野指挥部蔡洼与正在指挥围攻杜聿明的粟裕、谭震林汇合。总前委的五位成员首次在一起,在蔡洼村的一间小土屋前,五个人留下了一张历史性的合影照。
淮海战役经过66天的激战,60万战胜了80万,我军大获全胜。斯大林闻之称赞,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
饮马长江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敌我力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军由三大战役前的120万人,增加到400万人,国民党军则由 430万人,下降到120万人。这时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正像一只颠于万顷波涛中的危船,即将沉没于历史的海洋中。
为了夺取全国的胜利,1949年2月,中央军委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整编为四个野战军。邓小平出任第二野战军政委、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中共华东局第一书记,统领二、三野战军渡江作战并负责华东区的党政工作。
1948年12月12日,在淮海大战胜局已定的情况下,毛泽东便准确地把握战机,高瞻远瞩地致电邓小平:“商好下一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发来中央。”
12月17日,邓小平在蔡洼村三野指挥部召开总前委会议,形成渡江作战初步意见。由刘、陈赴西柏坡向中央汇报。1949年2月下旬,整编后的二、三野战军,按照总前委部署向南挺进。3月14日,也就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中央召集一个座谈会,议题是对各大区的人事安排提出方案。邓小平、陈毅、谭震林与会。散会后,毛泽东对邓小平郑重地说:“渡江作战就交给你指挥了。”
邓小平不负重托,在安徽肥东瑶岗村总前委驻地,亲自撰写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并报中央。4月3日,中央批复“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1949年4月20日始,人民解放军的百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在千里江面上发起总攻,一举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蒋家王朝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5月27日解放上海,京沪杭战役宣告结束。是役历时43天,歼敌40余万,我人民解放军相继占领南京、上海、武汉等173 座城市和江西、福建、湖北的部分地区。
进军西南
渡江战役结束后,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刘邓大军向西南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仅仅过了20天,邓小平又与刘伯承一起率军向大西南挺进。这次与他俩合作的是威武将军贺龙。根据军事需要,中央决定成立西南局,邓小平任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统领大西南的党政军工作。
1949年10月20日,刘、邓率第二野战军总部从南京出发,向西进军,开始进行川黔作战。
四川是大西南的心脏。此时,蒋介石再次披挂上阵,坐镇重庆指挥。刘邓大军从东西五百公里的地段多路进击,所向披靡。11月30日,陈锡联三兵团轻取重庆;12月20日,杨勇五兵团占领成都;陈赓四兵团解放云南全境后,又解放四川西昌地区。残存于西南地区的蒋介石正规部队被全部肃清。
这时,大西南只有西藏还未解放。1950年初,毛泽东向邓小平发出急电,决定由西南军区进军西藏。邓小平立即召来已脱下军装到地方任职的爱将张国华,命他统领十八军进军西藏。
1950年10月,刘邓发起昌都战役,歼敌五千,打开了进军西藏的胜利之门。与此同时,邓小平主持西南局制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条方针,感召了西藏的地方政府,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951年11月,十八军历经千辛万苦,进入了西藏的首府拉萨。西藏和平解放了,大西南全境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回顾邓小平同志三年解放战争中走过的战斗历程,他的卓著功勋,他的坚强党性和他的高尚情操,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