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期●邓小平百岁诞辰征文选登●

先富带后富 实现共同富裕

——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

作者:周荧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是这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指路明灯。
  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是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共同富裕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所有剥削制度的基本特征。
  怎样才能消灭贫穷,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呢?邓小平认为根本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反复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②;“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③根据邓小平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屏弃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三大又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如何加快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④,不照搬外国模式。发展战略上,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据此作了具体部署。发展动力上,把改革看作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⑤,强调“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⑥;并主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发展速度上,提出“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⑦;同时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办事”⑧,“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强调发展要依靠科技和教育。
  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努力奋斗,到2000年,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95万亿元,人均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现正向着党的十六大制定的第三步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进。
  允许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还具体研究了通过什么有效途径和重大经济政策才能较快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了允许部分先富,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构想。他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⑩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⑾,“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⑿。
  邓小平的这一构想,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还不发达,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地域辽涵、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和科技水平、社会和人文状况等差异很大,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所以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素质较高的人就有可能先富起来,富裕的步子必然会有快有慢、而目富裕的程度也会有高有低,不可能平均富裕。回顾改革开放前、为了使各地区协调发展,我国基本实行内陆地区重点发展战略,虽然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区域经济严重不平衡的格局,促进了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没有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从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一五”时期,经济发展较快,也较重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GDP年均增长9.2%,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提高4.5%⒀。此后受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分配上平均主义日趋严重,导致经济发展停滞,1958 - 1978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仅提高1.7%⒁。1975年邓小平针对当时的情况指出:“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⒂所以,他主张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和辛勤劳动的人先富起来。
  邓小平关于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的构想,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的指导方针,在工作中得到了贯彻,适时调整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与我国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得到了发展。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均 GDP的年均增长速度,1991 - 1995年分别为16.06%、 11.72%和10.22%,1996 - 2000年分别为10.65%、9.90%和8.89%⒃。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全国人民生活都得到显著改善,1979 - 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2003年末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为2900万人,减少了88.4%⒄。
  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在实施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视的问题,突出的是:高低收入悬殊。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年10%最高收入户为10%最低收入户的2.9倍,2002年扩大为7.9倍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2年20%高收入户为20%低收入户的6.9倍。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上升很快,1990年为0.343,2000年上升到0.417,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6∶1, 2002年扩大为3.1∶1,消费水平的差距则由2.9∶1扩大为3.5∶1。
  过去主要由于分配上存在平均主义等原因,收入差距过小,因而合理而适度拉开差距是必要的。我国目前正处于加快工业化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又实行先富带后富的大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这些年收入差距拉开得过猛、过大,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收入差距过大,广大低收入者缺乏支付能力,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有的高收入者挥霍无度,则败坏了社会风气;特别是公众对于获得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而暴富的现象十分不满,隐伏着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当前我们必须把先富带后富,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
  邓小平对贫富差距问题早有预见,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指出:解决地区贫富差距问题太早不行,“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他高度重视防止两极分化问题,指出:如果搞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区域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⒆;又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⒇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主要是要努力做到: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正确的政策。他还对防止两极分化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主要的如:1.重视农业的发展,把农业和能源交通、教育科学作为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战略重点。2.国家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予有力的支持。3.设想从20世纪末起,发达地区要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4.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惩治腐败。主张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21,而且“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22  5.加强法制建设,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贯彻邓小平思想,并针对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也提出许多新的重要举措,主要的是:1.统筹城乡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当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2.统筹区域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3.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4.千方百计扩大就业。5.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首先是增加对“三农”的投入。6.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7.从严治党,进一步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8.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严厉打击经济犯罪。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伟人,我们要更好学习他的理论,牢记他的共同富裕思想,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奋斗,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奔向共同富裕的光辉前程。
  (本文作者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员)
  注: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6页。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1页。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3页。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70页。⑦、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75页。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4页。10、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6页。1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52页。⒀、⒁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的资料测算。⒂《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31页。⒃连玉明主编《中国国力报告(2003)》,第67页。⒄温家宝总理《为减少全球贫困而携手行动》,《人民日报》2004年5月27日。⒅这段文中引用的统计数据,均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年份及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测算。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2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4页。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