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期●邓小平百岁诞辰征文选登●

邓小平,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者:万景亮

编者按:本文作者、原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万景亮同志,已于今年7月17日不幸逝世。这是他在89岁高龄重病期间写下的最后一篇文稿,表达了对邓小平同志百岁诞辰纪念的深情。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记得1980年1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我聆听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再次着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如警钟长鸣,给我留下了终生的记忆。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丢。那次我去北京开会前,上海人民广场曾出现一个“民主论坛”组织,狂喊乱叫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报告后,混乱局面很快得到了制止,足见邓小平讲话的威慑力。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实际观察与感受,我深深感到,继毛泽东之后,又有了邓小平这样的伟人,实在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近来我在病中静思,片断记下一些感受,作为对邓小平同志的纪念。
  坚守社会主义阵地不动摇
  1989年五六月间,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暗中支持和策动下,北京发生了政治风波。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打着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旗号,妄图颠覆共产党,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把中国改变成一个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场风波也影响到上海。当时,我和许多老同志的心都悬在那里,担心这样闹下去,如不及时制止,结局真不堪设想。在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严重时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绝没有示弱和手软,而是当机立断,以大局为重,采取了果断措施,及时平息了风波,稳定了社会秩序,使各项工作继续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稳定前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很多人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前景感到担忧。对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苏联的旗帜倒不倒……而是中国的旗帜倒不倒。中国只要这样搞下去,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的影响。”“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小平同志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雄伟气魄,引导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我们伟大祖国的前景必将更加辉煌。
  为改革开放开创新路
  我国新时期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一年我回到山东老家,我的一个亲侄女问我,这是什么人想出来的这个好办法?我说是邓小平。她说,在搞人民公社的那些年月,肚子吃不饱,干活没有劲,只有在田里磨洋工、望日头。现在搞了联产承包,不仅吃得饱,而且是细米白面,吃不了的粗粮喂牲口。她用手拍拍一匹枣红马给我看,真是健壮。
  建立特区,起初有人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特区姓“社”不姓“资”。1982年8月,我到特区进行了参观访问,深圳的建设速度、城市环境、景点布置、各种文化建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赋诗一首以志观感:“边陲小镇十二年,顿成明珠照南天。高楼大厦拔地起,五湖四海嵌中间。锦绣山河作装扮,民俗文化壮景观。设计大师看得远,深圳星火已燎原。”
  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其速度、规模、内涵,已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到上海来参观旅游的人都认为,不到浦东走一走就不算是到了上海。现在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大批台商,纷纷来浦东建厂、设办事处,有的干脆把总部从外国移到浦东。许多重大的国际会议也相继在浦东召开。世博会组织工作已正式启动。现在浦东的影响力已大大超越了国门,实质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舞台。
  饮水思源,应该归功于小平同志为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和光辉的前程。
  “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邓小平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国两制”首先在香港实施,因为到1997年,英国对香港的租借期满。1982年9月,号称“铁娘子”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专程来京商谈香港问题,提出1997年后由英国继续管治香港,以“治权”换“主权”,“否则香港将混乱”,意思是中国人管不了香港。邓小平毫不让步,予以严正的驳斥,最后迫使英国不得不在1987年《中英联合声明》上签了字。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香港国归七年来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成功的,构想变成了现实。继香港回归后,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一伟大构想不仅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经验,而且也为世界上类似的问题提供了妥善解决的一个典范。
  小平已离开我们了,但他为伟大民族复兴大业架起了金桥,铺设了轨道,指明了方向,后来人只要顺此方向走下去,与时俱进,就一定能乘风破浪,国富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