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彭雪枫殉国六十周年
今年是彭雪枫同志壮烈殉国60周年。60年来,我们新四军四师老战士和淮北人民都为他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而扼腕痛惜!
1944年是八年抗日战争的决胜阶段。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彭师长受命于党中央,于八月中旬率部西征。正当出师顺利,捷报频传之际,一个震撼人心的大不幸骤然发生。9月11日的八里庄战斗,彭师长亲临前线指挥,在战斗即将胜利结束时,被残敌流弹击中心脏,年仅37岁的一代名将竟血溅沙场,壮烈殉国。噩耗传出,淮北军民同声哭泣,泪雨洒遍长淮。
敬爱的彭师长生年虽短,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中华民族解放献出一生;他为解救豫东父老,重建豫皖苏根据地洒尽最后一滴血。当年在延安和淮北都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和公祭,党和人民对他作出了高度的历史评价。党中央发表的悼词是:“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共挽是:“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山河,正将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彭雪枫同志1907年出生于河南镇平县七里庄,是农民儿子,家境贫寒。他幼年好学,幸得族人帮助,完成中学学业,后经组织安排考进北京国民大学。16岁免费就读于冯玉祥创办的育德中学时,受革命影响,参加爱国学生运动,阅读马列著作,被吸收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1926年9月在北京汇文中学时,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28年受党组织派遣,赴山东烟台、福山从事兵运和农运工作。1930年5月,奉命进入中央苏区,在彭德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工作,开始他的戎马生涯。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过红八军一纵队三大队政委,红三军团的师长、政委,江西军区司令员、政委,中央军委一局局长,陕甘支队二纵队司令员。他参加两次攻打长沙和五次反“围剿”的历次战役。第一次攻打长沙,他率部首先登城,就被彭德怀比喻为“大战长坂坡的赵子龙”。1932年广昌战役,他发现师长赵炳生阴谋投敌,就不顾安危,只带几名警卫人员,去追赶部队,勇敢机智地揭露了叛徒,把红五团安全带回苏区。1933年八角亭战斗,在敌军强攻,部队伤亡惨重的紧急关头,他只率师部的通信排,向强敌反冲锋,打退敌军,挽救了危局,自己也负了伤。他在历次战役和战斗中屡建奇功,曾荣获中华苏维埃政府颁发的红星奖章,并被誉为红军中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优秀青年将领,模范的政治委员。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他参加了不少硬仗、大仗,还时而率部队打前锋,为主力红军开路,时而作后卫,掩护大部队前进。1935年初,他奉命组织和指挥土城岭战斗,以少量兵力,击退强敌,胜利完成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北上任务,创造了阻击战的光辉战例。他的多谋善断和机智勇敢的指挥才能,曾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彭德怀同志的赞扬。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彭雪枫同志奉命从山西太原来到河南确山县,肩负经略中原、开展敌后游击战的重任。1938年9月,中原告急,武汉即将失守,他及时向党中央建议:在豫东、鄂北、鲁南、皖西北交界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平原游击战。得到毛泽东、周恩来赞同后,他立即付诸实施。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排除万难,白手起家,在确山县组建了一支抗日武装,并遵照党中央开创苏鲁豫皖边抗日新局面的指示,于10月下旬率部从竹沟出发东征。部队到达西华县,与萧望东、吴芝圃领导的两支抗日武装会师,组建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由他担任司令员兼政委。接着东渡新黄河,转战豫东平原,接连打了几个胜仗,给敌占
区人民带来希望,也影响和鼓舞了一些地方自发组织起来的抗
日武装。如鲁雨亭的永城县抗日游击队、西华县的抗日自卫军、萧县的抗日游击队等,都主动前来联系,要求列入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建制,接受彭司令的统一指挥。
为迅速壮大武装,把抗日烽火燃遍豫皖苏边大平原,游击支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并把鲁雨亭等地方武装,整编为四个总队,由支队统一指挥;同时还建立了七个县的人民政权,成立了豫皖苏边办事处。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队也迅猛发展起来,形成了7000多人的主力军与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军事力量体制。彭雪枫同志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成功实践,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肯定,指出:“在豫皖苏边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根据地的计划是很对的。中央对你们取得的成绩深表满意。”
豫皖苏边区,地处华中对敌斗争的前沿,从根据地建立之日起,就受到日伪顽的夹击,斗争十分激烈。党中央为增强华中抗战力量,决定八路军黄克诚率部南下,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部队经过调整,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原局“向东发展,向西防御”的战略方针,积极展开对日作战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反顽斗争。
1941年初,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公然撤销我新四军的番号。1月28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成立,我八路军四纵队重新编建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同志任师长兼政委。这时,侵华日军发动豫南战役,于1月下旬调集5个师团共7万兵力,扬言要把国民党的15万部队围歼于平津路以东地区。面对突变的形势,我四师主力和地方武装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军部的命令,仍以抗日大局为重,为保卫中原,策应国民党军作战,尾追敌人,向西挺进。2月9日发现日军发动的“豫南战役”突然停止,并分路向后撤退,而国民党的部队,共分三路尾随日伪军向我军阵地猛扑过来,豫皖苏边著名的三个月反顽斗争就此展开。
为力保边区,我四师以7个团的兵力,抗击国民党9个师的正规军,尽管敌军兵力7倍于我,可我四师主力部队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下,不断取得大小战斗的胜利。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战,我军完成了“向西防御”的任务,考虑到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我四师部队于五月上旬奉命向津浦路东的皖东北地区作战略转移。
关于豫皖苏三个月反顽斗争,陈毅军长在四师团以上干部会议上说:“四师在津浦路西英勇奋斗,坚持斗争,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抗击了七倍于我之国民党正规军的大举进攻,完成了阻击顽军东进、北上的战略任务,保障了苏北的发展与巩固,同时,保存了主力,将近万人的部队带到路东,这是很大的胜利。”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是1938年底由张爱萍同志率新四军六支队一部,在八路军南下的胡炳云部和陇海南进支队配合下开辟的。四师主力到达后,我军事力量加强了,可是对日伪顽的争夺战也更为激烈。为迅速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中共中央华中局于1941年6月决定:撤销皖东北党委,成立淮北区党委,由邓子恢任党委书记兼四师政委。稍后,又由邓子恢、彭雪枫等七人组成淮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淮北地区的党、政、军工作。
根据准北区党委进一步巩固中心区,积极向北、向西发展的决策,四师部队在彭师长的指挥下,充分发扬英勇无畏和连续作战的顽强精神,两年多来,在对日作战、反顽斗争和剿匪反霸等战役战斗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为著名的有三十三天“反扫荡”,攻占程道口和大战山子头战役。1942年11月,敌人把能够拼凑起来的近万兵力,配以骑兵、坦克、汽艇和飞机,以我半城、青阳为中心目标,采取分进合击,扬言要把我四师部队围歼在洪泽湖边。淮北军民全体动员,在彭师长的指挥下,采取“运动中游击、游击中运动”的战略战术,从11月14日到12月17日,连续作战37次,打得日伪军顾此失彼,晕头转向,伤亡惨重,不得不收拾残兵败将,逃离我根据地。
淮北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不但引起苏皖两省国民党顽固派的恐慌,也使蒋介石更加不安。于是不断策动汤恩伯和王仲连兵团继续东进,企图侵占淮北,打通进攻苏北解放区的通道。为粉碎国民党军的东进图谋,我四师部队发起了著名的程道口和山子头两大反顽战役,彻底歼灭了韩德勤的顽固军,扫除了土顽在苏皖边的大小据点,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东进计划。
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我淮北地区主力部队发展近三万人,地方武装和民兵约十二万人,建立起二十多个县的人民政权,根据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也都得到迅速的恢复发展。根据地扩大为两万多平方公里,成为全国19个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之一。由于淮北根据地紧扼津浦、陇海两大交通动脉,既是夺取中原的前进阵地,又是联接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枢纽,它不仅对抗日战争、而且对后来的解放战争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
在革命战争年代,彭雪枫同志以他的文韬武略和足智多谋,不但在军事上功勋卓著,成为我党我军著名的军事家之一,而且在统一战线工作、政权建设和发展根据地的经济、文化事业方面, 也都有很大贡献。他深刻认识到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性,并在工作中一贯认真贯彻执行。从豫皖苏边到淮北地区,在军事斗争上,他十分重视对敌军的分化瓦解和化敌为友工作;在根据地建设上,力争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严格要求按照“三三制”建立人民政权,强调政府领导干部要尊重参议会,多做民主人士、地方绅士的联络工作,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他自己还带头做各界代表人物的工作,和不少人结交成好朋友,好战友,如豫东地区的鲁雨亭、魏凤楼、田丰、张百川等,淮北地区的孙玉波、任崇高、余亚农、彭笑千等。
彭雪枫同志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十分重视发展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和干部培训工作。1938年他到河南确山组建抗日武装,就在竹沟开办训练班,为部队培养干部。游击支队转战豫东,大批知识青年和学生参军入伍,他创办随营学校,亲任校长。1940年又在随营学校基础上创办起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除从部队和地方选拔优秀人才加以培训,还公开招生,吸收敌占区的青年学生。他对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十分关心,除要求地方政府及时恢复发展基层教育,在他的支持下,豫东地区和邳睢铜地区办起两个联合中学,他还亲自创办了淮北中学,我们一大批军、地干部都曾是这三所中学的学生。他一再要求各地政府吸收失教的小学教师和私塾先生参加师资培训班,充实农村教师力量,把农村小学办成唤起民众运动的中心。
彭雪枫同志一贯重视革命的宣传鼓动工作和提高军队的政治素质。早在竹沟建军时,他就亲手创办了《拂晓报》,接着又亲自物色人才,组建了拂晓剧团。当年的《拂晓报》和拂晓剧团,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和号召民众抗日救国,鼓舞军民斗志,建设和保卫根据地,都做出了积极贡献。准北军民说彭师长有“三宝”,指的就是《拂晓报》、拂晓剧团和四师骑兵团。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彭师长爱护战士,更关心人民的疾苦,他严格要求部队执行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绝不许与民争食。他每到一处都要访贫问苦,了解民情。当时部队经常驻地在洪泽湖周边,这里地处淮河下游,雨季涨水,好几个县都会泛滥成灾。他经过实地了解,就连续多年率领部队帮助农民修堤筑坝,抢险救灾。淮河下游两岸及洪泽湖周边的老乡们都交口称赞说:彭雪枫的部队是文明之师,是我们老百姓的子弟兵。彭师长与四师指战员同甘共苦,情同手足,几天不到连队,不和战士们见面,他就坐立不安。
彭雪枫同志一生大公无私,处处以身作则,在生活上从不搞特殊,也决不允许别人给他什么特殊照顾。他和林颖同志结婚三年,军地工作,分处两地,相聚一次,来去匆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关心林颖同志的身体和安全,提出派警卫员和马匹接送,他一直都不允海。1942年冬天大冷,师供给部给他做了一件新的棉大衣,工人还绣了“祝你健康”四个字。他看到后,对工人同志表示感谢,但把大衣退还给供给部,还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师之长,一举一动的影响所及,就会开特殊先例,节约就将成为空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彭师长虽已故世60年,可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为国家、为人民立下的汗马功劳,将永远载入中国革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