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期●随感录●

话说“送礼”

作者:方波

时下社会上送礼成风,花样百出,连电视广告也成天叫嚷:“送礼要送脑白金!”既然我们谈及了“送礼”这个热门话题,不能不对“送礼风”来个深层剖析。
  翻阅《辞源》,“礼”有六义,我们按图索骥,对应“送礼”之礼,当为“礼品”一义。先秦典籍《礼·表记》云:“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可见,送礼之风,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窃以为,只要商品经济存在,社会就有吃穿多寡之分,商品就有珍平之别。这样就必然会有送礼之风。
  从送礼者而论,可分几类:一是表示敬意的,如子女对父母,送保健品等;二是表示慰问的,如携礼品或探访病友,或扶贫助困;三是亲友之间,互通有无,聊表心意,所谓“礼尚往来”者也。当然也有一种送礼者是别有用心的,他们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或者小团体的利益,向领导或被求方请客送礼,甚至奉赠重金,实质上这是施放糖弹,投放诱饵。有一首仿《红高粱》的民谣,这样勾画这类人的险恶用心:“花高价,买名酒,名酒送礼赶火候。喝了咱的酒,不想点头也点头;喝了咱的酒,不愿举手也举手。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
  我们对送礼,并不一概反对。我们共产党人并不是六亲不认,鲁迅就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般亲友之间的礼尚往来,未尝不可。但是位居庙堂之上,身为领导干部、人民公仆,手握人财物大权,就应当牢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应是我们人民公仆的本色,也是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优良传统。否则就难免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理短,陷入泥潭,不可自拔,甚至堕入贪污腐败的深渊,自毁前程。
  广大人民为什么拥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等伟人,还不是因为他们一心为公,清正廉明。“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面对送礼风,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值得我们全体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