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期●青少年绿洲●

要着力把孩子培养成人

作者:吕型伟

编者按:著名教育家、原上海市教育局老领导吕型伟同志,从教70年,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也很有造诣。他的著作《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上、下集),其中有不少是谈德育教育的。从这期起,我们将陆续予以选登,以飨读者。
  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人,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大学问。这门学问要在继承吸收中发展。
  我觉得中国的家教有非常丰富的好经验。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戚继光父母教子,我们念书时都念过,都知道。也有许多家教的名言(格言),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等。可惜建国以后,这些讲得少了,平时也不太见到,好像我们没有什么家庭教育似的。我觉得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家教观念是在淡化(这个判断可能不太正确),直到近几年,大家都觉得教育好像就是学校老师的事。家长的教育责任感淡薄了,把过去的那些经验统统看成是封建的东西,抛弃了。我认为历史上的家教有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就是着眼于教育孩子成人,而不是着眼于成才。现在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观念,就是认为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好,首先着眼于智力开发, 搞早期教育越早越好,一直提前到胎教。也就是说教育孩子主要着眼于成才,当然我们希望孩子成才。国家也好,民族也好,都希望人才越多越好。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是对的,但成人—-人品教育更不能忽视。因为我觉得成人与成才有时候是不一致的,有可能这个人是成人了,但没有成才或才不多,也有可能这个人是成才了,但没有成人,不像人,不是人。有才不是人,这种人是有的。汪精卫很有才华,他是人吗?不是的,他是汉奸。我说过,与其有才不是“人”,宁可是人没有才,这样可以少干一点坏事。上海前几年有句话,叫做一个人智力不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次品可以用,废品可以回收,危险品可不行,它具有破坏性。所以,家教方面倘能把成人和成才统一起来固然很好,不然的话,我想宁可先将他培养成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大特点,也是优良传统,就是着力培养孩子成人,无论是孟母还是岳飞的母亲,都着眼于培养孩子成人,使他像个人样。
  家教在西方国家也有许多好经验,他们就是非常重视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自立的观念,培养不要依赖父母,甚至以依赖父母为耻的这样一种观念。在西方一个人到了18岁,不管有工作还是没有工作,或者在上学,他就要独立出来,不依靠家庭。所以,美国、欧洲的大学生,去打工是非常普遍的,他们不是家里没有钱,但他们不要,他们想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我亲身碰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星期天,我在华盛顿街上散步,看到一个孩子在卖报,看他穿着打扮,不像是在底层生活的孩子。我就好奇地去问:“你为什么出来卖报?”他说:“我爸爸讲的,今天是星期天,叫我自己生活。爸爸早晨用汽车把我送到这里,讲好下午四点钟等在这里,他会把我接回去的。”在美国,用汽车把孩子送来,说明他住在郊区,住在郊区的一般是有钱人。这同我们的观念是相差得太远了。
  日本人也很重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听说日本现在在搞这样一种夏令营,就是把孩子们送到荒岛上,让他们带一点必需品,如斧头、绳子、火柴等,自己去生活。大家就用树枝搭起一个窝棚,再去搭一个泥土的灶,就开始自己生活。我们讲人的素质,从质量上讲不仅仅是奥林匹克,基本能力也是人的素质。人要生存,首先要生活,这个能力也应当培养。
  现在什么都是电气化,什么都是现代化。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些孩子在家里大多娇生惯养,他们怎么成长,需要我们操心和考虑。特别是家教怎么继承我们的好传统,更需要我们费心,对西方的好经验也应很好地吸取,不能照搬、照抄。要继承、发展传统,就既要改革,也要吸收西方的好东西。我们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家庭教育。
  现在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话,叫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在哪里?我的回答是起跑线在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