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孩,高考以后,一直闷闷不乐,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网上和别人聊天。一天傍晚,她对母亲说,她出去一会就回来,可是她没有回来。
后来母亲才知道,那天傍晚,女儿把自己打扮一番,手里拿着莲花,坐在公园的长凳上,看着太阳落山。当太阳落山后,她吃下了早已准备好的安眠药。幸好被巡逻人员发现送到医院,才未发生意外。
原来这女孩成绩一直很优秀,她的理想是考上北大,可是高考录取通知书发下来,却被另一所高校录取。尽管这所学校也不错,但这不是女孩原有的期望,所以她就自寻短见。女孩被救醒的第一句话:“你们干嘛要救我,我是会死的!”
因为没考上第一志愿就想去死,把“第一”当成了“唯一”,这种偏激的认识、思维上的误区,不仅仅是孩子自身的过错,父母乃至学校老师,没有很好地加以引导也有责任。听说偏远地区有一个女孩,学习成绩特别好,人称“三脑袋”,物理、数学、化学都能考满分。高考时,父母让她考全国重点,她不想考。可父母偏逼她报考,说是为祖宗争光;老师也劝,说为学校争光。她违心地考上了一所重点学校,但情绪一直不稳定,妈妈在校园陪了很久。妈妈回去后,学校进行了三次考试,她的成绩均名列中下。过去,她一直是当地的“状元”,到了大学,一下子成了“差生”,这个极大的“落差”,对她的刺激太大了。她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难以承受,入学三个月,她便跳楼自杀了。她母亲到学校来“接”她,欲哭无泪,一声接一声地喊:“是我害死了女儿!是我害死了女儿!我当初为什么要逼她!”人的成长、人生的道路,因人的天赋、性格和后天接受教育的能力不同而不尽相同,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喜好和目标,父母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逼子成龙,使孩子力不从心、无所适从,最终把抱负变成了“包袱”,期望变成了绝望,不仅事与愿违,甚至会头脑一热,干出傻事。所以,我们绝不能让孩子“以泪洗面”,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留有余地,让孩子轻装上阵。满怀信心地走好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