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日中央军委发出中央红军转移的命令。1934年10月7日中央红军红九军团从福建长汀县、宁化县出发。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政府、军委、红军总部于10月10日从瑞金出发。中央红军红三军团于10月12日从宁都出发。红一军团于10月17日从兴国出发。担任警卫的红五军团,于10月19日后从于都出发。毛泽东于10月18日跨过于都河出发。同年11月,红二十五军由河南罗山县出发。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省桑植县、永顺县出发。川陕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4月出发。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甘肃省会宁县。
福建人民对红军的长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当时苏区人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红军长征,倾其所有,竭尽全力,献出白米、粮草、布匹、草鞋、斗篷、军衣、军被和后勤人力,还献出了无数英雄儿女的鲜血和生命。“当兵就要当红军”。长征出发时,中央红军发展为一、三、五、八、九军团,共计86800余人。福建子弟兵占长征红军总数的三分之一,近3万人。他们都是来自福建省近30个县市,其中闽西的长汀、上杭、永定、龙岩、连城、武平和宁化、建宁等县为最多,尤其是长汀、宁化等地,在长征出发前夕,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到红军各部队。福建苏区各县不断有地方红军游击队及赤卫队编入中央红军。各县参加红军的人数占青壮年的比例达70%到80%。“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才溪乡,当年88%的青壮年当了红军。长汀县的河田中坊乡,全乡100%的青壮年参加了红军。长征出发前,该县送到红军补充团的新战士就达到1292名。当时全县有17000多人参加了红军,荣获当时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的“扩大红军模范区”的光荣称号。该县有6600余人牺牲在长征途中及抗日前线。作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的宁化县,当年只有17万人口,就有1300多人在长征前夕参加了红军。在参军热潮中,出现了兄弟同入伍、夫妻争报名、父子齐参军的动人情景。当时年已花甲的张延万一定要跟红军长征,长征途中表现十分勇敢。上杭县输送了12000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有力地支援了长征。永定县有2000多名工农子弟兵参加了长征。在中央红军各军团中的福建子弟兵,同其他红军一样,吃苦耐劳,前仆后继,3万福建籍红军加入长征队伍,到达陕北后仅存2000人,其中90%在长征途中英勇献身,谱写了一曲极其悲壮的史诗。
福建人民,尤其是苏区各县人民,为了保证红军出发时每人携带10天的口粮,在秋收时收获的粮食首先供应红军。1934年9月8日《红色中华》报道:“福建胜利完成了借谷运动,完成75000余担。”长征出发前夕,长汀县人民突击完成“收集5万床被单”、“借谷60万担”、“募集20万双草鞋”的支前任务。现今汀州市所属的长汀、汀东、兆征三个县,当时完成借谷任务67717担,比原计划的59000担,超额完成8000余担,那时候当地的一些作坊曾日夜加班生产军需用品。长汀县斗笠厂,至9月止,赶制了二十万顶斗笠,确保红军出征时,每人戴一顶新斗笠。该县红军军服厂,赶制了大量军衣、军帽、绑腿、被单、夹被、子弹袋、干粮袋等。10月5日, 该县为即将出征的红九军团,每人发给一件新灰斜纹布薄棉衣、一条新灰夹被、三双新草鞋、几斤口粮。该县铁厂、四都兵工厂,也为每个战士生产了二至四个手榴弹。宁化虽属小县,仍筹集14万担粮食,出动1370名支前民工和500多人的运粮队、担架队。
福建人民,为红军长征作出的巨大贡献,百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