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次追悼》
《三次追悼》是浙江新闻界老前辈、新四军老战士李士俊同志的一本回忆冯雪峰等战友的回忆录。书名《三次追悼》,因为《三次追悼》这篇文章是纪念冯雪峰的,作者本人、新四军的老战士、文化界的老同志都很看重这篇文章。
1942年6月5日,由于日寇的兵锋逼近江西省,被关在上饶集中营里的新四军官兵和地下党的一些同志,被转移到闽北山区,李士俊与冯雪峰同在“病号队”里。途中,不少重病号和实在走不动的同志,被国民党特务活活打死在路边。其间,冯雪峰倒下后始终没有爬起,押送者的皮鞭狠命地打着他。奄奄一息的他,将小背包交给了走在他旁边的“小鬼”李士俊,两人含泪分手。四天后传来了“凡是掉队的,就没有一个活的”消息……此后再也没有了冯雪峰的音讯。李士俊保管着冯雪峰的“遗物”,心底默默哀悼着亦师亦友的冯大哥。直到6月下旬抵达驻地建阳山区的小镇徐市时,一位“瘦骨嶙峋,驼着背,弯着腰”的“新病号”被送进“病号队”,原来他就是被同志营救、死里逃生的冯雪峰。这之前,李士俊和“病号队”的战友们以为冯雪峰已经牺牲,在心里悼念他,是为“心底的追悼”。此后的两次,一次是1976年1月31日冯雪峰逝世后,于同年2月16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没有悼词”、只有哀乐和战友饮泣的“无声的追悼”;一次是冯雪峰冤案平反后,因故“拖延了半年之久临时又三易会期的追悼会”,这次追悼会于1979年11月17日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陈云、宋庆龄、邓颖超、王震、胡耀邦、胡乔木、宋任穷和茅盾等送了花圈,胡耀邦、王震、宋任穷同志还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冯雪峰的骨灰盒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应是盖棺论定式的“公正的追悼”。
对于冯雪峰,现在的青年读者知之甚少,乃至于不知道。其实,冯雪峰是我党早期的一位政治活动家,他以和汪静之、潘漠华、柔石、应修人组建湖畔诗社走上新文化运动之路;1927年6月,他在中国最黑暗的日子里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和三十年代中期,他在上海和鲁迅先生并肩战斗,“捍卫了作为文化斗争主将鲁迅的光辉旗帜”;他担任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候补中央执委,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重建上海地下党和恢复浙江党与中央联系等方面,他都作出过重大贡献;解放后,冯雪峰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57年被打成“右派”。
《三次追悼》一书中,介绍冯雪峰的文章还有《周恩来与冯雪峰》、《解放以前的毛泽东与冯雪峰》、《两只锦鸡与一群麻雀》、《冯雪峰同志的政治活动片断》、《雪峰与丁玲》等,以大量的史实,再现了冯雪峰这位“一身硬骨冷对群丑面向屠刀不弯腰、满腔热血赤心向党蒙冤受屈志难摧”的革命文化战士的形象。这些介绍冯雪峰的文章的篇幅占了整书的三分之一还多,可见冯雪峰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