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出发后,在中央红军各军团中的福建子弟兵,同其他红军战士一样,吃大苦、耐大劳,不怕累,不怕死,冲锋在前,为夺取长征的胜利,奉献出鲜血和生命。3万人出征,到达陕北会师,仅存2000,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指战员,在长征路上英勇献身,几乎每前进一里,就有一名福建子弟兵留下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悲壮的史诗。
在中央红军长征队伍中,福建子弟兵比较集中的师、团有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6000多人;红九军团的二十二师,2000多人;红一军团和一师三团,红二师的五、六团,还有红一军团的第十五师和红八军团的第十四师各有一个团。福建籍指战员最集中的红一军团和红五军团,在长征途中,分别担任了全军包括中央纵队的前锋和后卫的艰巨任务,参加了突破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抢渡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北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突破天险腊子口等重大战斗。
他们最早离开苏区红色的土地,担任打通敌人封锁线,攻坚奇袭,抢占敌人阵地的艰险任务。先是在安远至信丰一线,突破敌人的碉堡群,打通了第一道封锁线。
接着又在湘粤边境扫除了第二道封锁线。之后四团冒着大雨夜袭并占领了粤汉路东侧的九峰山,掩护中央纵队和九军团通过敌人第三道封锁线。红三十四师为了堵住敌人迫击,保护中央纵队和中央红军通过第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之东,大部壮烈牺牲,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正确领导下。红二师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为红军长征胜利开路,所向无敌锐不可当。刘忠(上杭人)由二师五团调一军团任侦察科长,率领侦察连便衣队深入敌巢,侦察敌情,为中央领导和军委及时提供准确的军事情报,使之作出正确的指挥。还有的在中央、军委机关负责参谋、机要等工作,如郭化若(福州人)、罗舜初(上杭人)、戴镜元(永定人)等,他们协助刘伯承、叶剑英、张云逸等,运筹帷幄。也有的担任着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和保卫工作,如傅连璋(长汀人医生)、张南生(连城人,国家政治保卫局)等,在极其艰险的长征途中,保护和保卫了中央领导人的健康与安全,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长征开始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设下的三道封锁线,这时,蒋介石如梦初醒,判断红军要渡过湘江西进。他最害怕的是红军到湖南重建苏区,与贺龙的部队会合。于是,迅速调集了粤桂湘三个省的兵力和嫡系中央军,共10个军,25个师,40万大军,在湘江沿岸150公里长的地段,设下第四道封锁线,妄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之东。
长征初期,由于当时领导人博古、李德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仓促转移,没有精简机关,带着笨重物资,每天只能前进十几里或二三十里。哪里遇到敌人就在哪里阻击,与敌人打消耗战。本来11月16日红军进入粤桂边境时,灌阳湘江一线空虚。如果红军能快速前进,可乘虚而入,抢先渡过湘江。但由于一万人的庞大后方机关和一千副担子物资的拖累,本来一天一夜急行军即可赶到湘江的路程,却走了三四天,丧失了时机。到11月25日军委命令兵分两路渡过湘江时,已经非常艰难了。此时,中央纵队和中央红军能否渡过湘江,又关系到全军的生死存亡和战略转移的成败。
当时湘江东侧,担任全军后卫的三十四师,担负着阻击尾迫的蒋介石嫡系中央军周浑元的四个师的任务,红三十四师能否顶住兵力雄厚、装备新式,五倍于我的优势敌人的进攻,这是关系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安危与存亡的大事。三十四师临危受命,6000名指战员、三个团的兵力,毅然挑起殿后重任,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置生死于不顾,只有一个信念,确保中央和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在1934年11月底和12月初血战湘江的日子里,敌军用大炮飞机狂轰滥炸,妄图用大量的炮弹摧毁我红三十四师阵地,步兵则轮番向我进攻。全师广大指战员以近距离射击,用大批的手榴弹,杀伤了大量敌人,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闽西子弟兵用刺刀、步枪、机枪、手榴弹,加上自身的血肉之躯,筑成“人墙”,硬是阻挠敌人的进攻,迟滞了敌周浑元部四个师挺进湘江的时间。
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1934年12月1日,终于传来了好消息,“红星纵队已经渡过湘江接近湘桂路”、“红星纵队大部越过湘桂路”。全师指战员在这次激烈的血战肉搏中,付出了重大代价,师政治委员程翠林和一大批指战员血洒湘江,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为中央和中央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立下了特殊的功勋。
虽然一场恶战过去了,但红三十四师面临孤军作战的严峻考验。他们完成阻击任务以后,被敌中央军、湘军、桂军层层包围被迫向东突围。在龙山、新圩等地,又与敌军激战,再次遭到伤亡,退入雾原山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陈树湘师长召集了紧急会议,经讨论后决定乘黑突围。由于部队三四天没有吃一顿热饭,又是隆冬时节,饥寒交迫,伤病员行走艰难。但红三十四师指战员发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终于突围出来300余人,其余全部壮烈牺牲。突围出来的指战员,隐蔽在山上,吃了三天野草,不幸在湖南道县又遭敌军层层包围。在最后这场一次战斗中,子弹打光,只剩下一挺机枪,全靠刺刀与敌人肉搏。
陈树湘师长同战士一样,端起步枪刺刀,肉搏在前,在腹部中弹负伤的情况下,仍忍痛继续战斗,最后剩下他和警卫员、通信员和连长高春林。他命令高春林连长一定要趁黑下山,千方百计设法找到军委汇报三十四师的情况。黎明之前陈师长落入敌手。湘军保安部队头目听说抓到红军师长,就命手下抬着陈师长去道县请赏。陈师长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大声说:“我参加红军打过几百次仗,为革命我可以献出一切。”他乘敌不备,使尽最后力气,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英勇牺牲,年仅29岁。敌人还不甘心,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在他故乡长沙小吴门外中山路口石柱上示众。
陈师长牺牲后,参谋长王光道带病召开会议,把仅余的100多人编为一个大队,由一〇一团团长负责指挥,转战于湖南道县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坚持到1935年冬,又遭敌人包围搜山,绝大多数英勇牺牲。他们用6000人的鲜血和生命,铺开了红军长征胜利之路,以陈树湘师长为首的红三十四师英雄群体,在湘江之东树立了永恒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