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周一峰同志
周一峰同志是我的老前辈。1963年,他从江苏省副省长岗位上调来南通任地委书记时,我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66年1月的一天,他到我办公室来,以商量的口吻对我说:“我准备组织一个工作组到角斜蹲点,你随我去好不好?有没有什么困难?”我想周老担任地委主要领导职务,工作十分繁忙,又年过半百,还要深入基层蹲点,深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就满口答应了。他很高兴地告诉我,这次到角斜去要进一步做好民兵工作,总结角斜的经验,迎接3月份“红旗民兵团”命名大会的召开,同时还要围绕发展生产这个中心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紧接着他向我介绍了地方和军队参加工作组的成员名单。春节一过,我们一行随周老先到海安镇,向县委说明了来意,再由海安镇去角斜镇。经过和公社同志的反复商量,周老住角西大队,既以角西为点,又便于和公社加强联系。在听取了公社工作汇报以后,周老和我、公社党委书记蔡元祥及角西大队支书王文俊,骑着自行车在弯曲的乡间小道上跑遍了角西和全公社的每个大队、生产队。每到一处,我们有时在田间和干群一边劳动,一边了解情况;有时召开干部、群众、民兵座谈会,听他们介绍情况。就这样,我们一连跑了十多天。周老白天调查研究,晚上召开工作组会议研究工作或思考问题,每天都工作到深夜。
周老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强调把一般宣传教育和做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相结合。 曹莲凤同志是角西女炮兵班班长,周老亲自和她谈话,一方面教育她要谦虚谨慎,鼓励她学得更好;另一方面要求她把整个班带好,做到学习好、生产好、练武好。
春耕农忙时节,周老提出了“一搬三抓”的方法。一搬,就是将学习和会议从室内搬到田头,把晚上学习改在白天劳动休息时间学习,每次一刻钟左右,晚上不开会学习,以照顾群众的劳逸结合;三抓,一抓细致的思想工作,二抓劳动质量和工效的提高,三抓表扬好人好事。他的这一主张,在角西大队试行后,群众反映很好,以后又推广到全公社,并通过《南通动态》介绍到全地区。在学习焦裕禄同志的热潮中,周老在公社召开的动员大会上做报告时,深情地说:“焦裕禄同志,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我党优秀干部。他身患重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带领群众治沙改土,改变了兰考面貌。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献身精神,是我们每个干部学习的榜样。从我开始,我们每个干部都要认真学习他的思想、作风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由于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感人,由于周老的身体力行,很多同志流下了热泪。
角斜民兵有着光荣的历史,在抗日战争年代,配合主力和地方部队,开展对敌斗争。解放以后,保持和发扬了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1964年被江苏省军区评为先进单位。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南京军区考核后决定命名为“红旗民兵团”,并定于1966年3月24日在海安举行命名大会。为了全面总结角斜民兵工作的经验,周老和省、地军区以及县、社党委负责同志,反复认真地进行了多次研究。最后由周老负责组织撰写这篇重要的汇报材料。当时,由他提出具体提纲和内容,我负责文字上整理,他进行修改。白天,他检查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农业生产;晚上,我随他一起坐下来在煤油灯下写材料。我整理好一页纸,他逐句地进行斟酌修改,花了两个通宵,写成了初稿。周老还赶到海安邀请了南京军区政治部史副主任、省军区曾政委、傅副司令员、南通军分区刘政委和刘副司令员以及海安县委、角斜公社党委等负责同志一起研究讨论后,才正式定稿付印。3月24日,在海安隆重举行了“红旗民兵团”命名大会,许世友司令员、江渭清书记等首长与会作了重要讲话。
周老十分重视角斜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多次强调,民兵工作要紧紧围绕发展生产这个中心,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民兵在生产中的带头作用和突击作用。他特别重视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棉等作物的产量。在每个会议上他都讲要科学种田。根据角斜具体情况,周老和水利干部、公社党委一起商量研究,首先狠抓了农田基本建设,并从如东县的三里渡变电所拉了1万伏的高压线路到角斜,建立了6个电灌车口和5座桥梁;在角西大队开了1750米长的深排水沟,解决了五队和七队低洼盐碱地的排水问题;还在角斜和王墩各打了一口深井。这样,不仅使角斜人民能吃到淡水,而且解决了60%以上农田的灌溉问题,改良土壤,种植水稻。在推广良种良法上,他和农技干部商量,第一次在角西试种了当时我国从罗马尼亚引进的杂交玉米,收获了亩产平均700斤以上的好收成。周老还采纳科技人员的建议,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采取了施破口肥与整枝等有效措施,提高了麦子与蚕豆的产量。群众信服地说:“还是周老说得对,种田要讲科学。”
在角斜蹲点期间,周老十分关心群众,爱护干部。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中。他住在社员李国生家中,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很关心群众的疾苦。社员高广明一家6口人,年老的父亲身体不好,爱人因生孩子致病,还有3个小孩子。他是一家的主要劳动力,21岁时患肺结核,因无钱治疗,拖了近10年,1966年4月他一病不起,大量吐血,当地的医生认为无法治疗,要其家属准备料理后事。周老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叫我打电话给南通附院,请附院安排病床,尽一切努力把高广明的病治好,经过附院医生们的精心检查诊断,高广明患的是肺脓疡,必须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进行了6个小时,获得了成功。高广明病愈出院,一直到现在,身体很健康。他经常感激地对人说:“是周老救了我的一条命,救了我的全家。”
随周老在角斜蹲点的150多个日日夜夜,我目睹了他不辞劳苦,呕心沥血,为角斜人民所做的大量实事、好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崇高的道德情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无一不是我学习的楷模。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也永远活在南通地区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