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期●老区采风●

访荣获第二届中华环境奖的季昆森同志

作者:管寿康

日前,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科协主席季昆森,就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问题,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季昆森开门见山地说,中国要达到全面小康,关键在农村。他对节约资源,提出了一个“九节一减”的发展思路。
  节地。修建民居、建小集镇,修路、建厂,基础设施,都应注意节约用地。此外,农业使用良种也是节地。比如,水稻亩产500公斤,而超级水稻亩产可达800-1000公斤,常规玉米亩产500公斤,优良品种玉米亩产可达1000公斤。生产同样重量的水稻或玉米使用良种,土地就可以大大减少。
  节水。中国人用水只有世界人均占有淡水的1/4,安徽的占有率则更低。因此,安徽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先进实用节水技术,调整农作物结构,变对抗性为适应性。
  节种。农民种一亩小麦一般要30斤种子,而科学用种只需20斤,每斤种子一元多,一亩地就可节约10元以上。本省东至县龙泉镇推广水稻早育稀植和抛秧技术,经试验,每亩可节约早稻种6公斤,节约杂交晚稻种1.5公斤,每亩共节种27元。
  节肥。化肥特别是氮肥的大量使用,不仅影响肥效,而且土壤中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比例失调,造成土地板结、地力下降。因此,减少氮肥的使用,既可大大降低成本,又可治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节药,不合理过量使用除草剂、抗生索、激素等农药,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对人体危害很大,不仅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产品的出口。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沼气,用沼液代替农药,运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办法来防治病虫害。
  节电。采用科学管理方法,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节约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
  节柴(煤)。凡继续使用柴、草及农作物秸秆作燃料的地方,要坚持和推广先进实用的省柴灶和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屑废料加工的清洁炭。采用煤作燃料的地方,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煤技术,既可降低能耗,又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节油。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耗用大量的柴油、汽油,这方面的节约潜力很大。
  节粮。现在城乡浪费粮食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在城市,餐饮业、大学食堂等地方生活用粮浪费严重。以粮食作原料的加工业,养殖业等,节约潜力更大。开展多方面的节约大有可为。
  一减就是减人,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根据市场对各种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发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有组织地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成建制地走向市场。这是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从事三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季昆森介绍说,安徽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省要防治水土流失,搞好小流域治理。在山区探索一条不砍树、少砍树也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坚决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水。在茶区要推广低产茶园改造,改土、改种(良种)、改采摘管理、改加工制作。对农村环境,可采取沼气厌氧发酵的办法来改善。对生活垃圾要逐步进行分类处理,逐步建立回收利用系统,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要一、二、三产业联动,多学科协同攻关,产加销配套,这是我国农业应对“入世”后的关键对策和必由之路,也关系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建设。
  笔者感谢他接受采访,并祝贺他荣获第二届中华环境奖。他谦逊地说:“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还很不够。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努力学习、实践,把农业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