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期●青少年绿洲●
把爱献给下一代
——记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褚朝杰
作者:周亚东 叶余华
苏中泰兴,人们传颂着一位退休干部把爱心献给下一代的动人事迹,他就是张桥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褚朝杰。
褚朝杰今年70岁,1956年参加工作,1959年入党,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副乡长等职,1997年从乡人大主任岗位上退休。但他退而不休,8年如一日,情系青少年,继续用实际行动谱写自己的光荣历史。
褚老退休后,一心致力于关心教育下一代事业。一次,他去陈家小学上传统教育课时发现,由于镇财力困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校舍年久失修,时近隆冬,教室门窗破损,呼呼的北风,将一张张小脸冻得发紫,褚老看后心里很难受,当即从兜里掏出300元钱,要求学校先把门窗维修好。
事后,褚老又跑了几所学校,发现情况都差不多,他再也坐不住了:再穷,也要给学生创造平安舒适的读书环境。于是,他以镇关工委的名义向社会各界发出了捐资助学的倡议。倡议发出后,他们累计筹资200多万元,加上政府投入的100多万元,先后完成“危改”工程项目6个,消除危房面积0.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0.8万平方米。现在,全镇5000多名学生都有了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都能坐在宽敞、明亮、安全的教室里上学了。
当人们提起禇老,总是念念不忘他对贫困学生的一片深情。张桥镇地处黄桥革命老区,虽然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了,但仍有不少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不少孩子因贫困而中途辍学。张桥中学读初中的小兰,原是被人收养的弃婴,现在其养父又去世了,生活十分窘迫,正面临着辍学困境。薛庄村3组小薛同学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苏州科技学院,但为治父亲的病,她强忍着泪水将录取通知书藏了起来……面对这些贫苦孩子的困境,褚老的眼圈早已湿润了。他觉得再苦,也要让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近年来,褚老为下一代教育事业个人捐款1.2万元,捐助物品不计其数。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以为褚老很富有,其实他也过着“苦日子”,平时生活十分简朴,省吃俭用,前年才帮儿子弄好了房子,去年老伴生病又花去四五万元,现在非但没有节余,还负了债。焦荡中学的小常同学含着泪花说:“我是受到了社会捐助才得以继续上学的。尽管我的家庭是不幸的,但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有了像褚爷爷这样的好人,给了我们关爱和力量,让我们又看到了希望。”
要教育好青少年,就要真诚地挽救那些失足者。褚老常说,“再难,也要把失足青少年拉回正道重新做人”宋庄居民区地处张桥集镇,名声在外的“烂仔”就有五六个,这些人横行乡里,乡亲们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有的客商到镇上洽谈投资事宜,事情还没谈妥“烂仔”的黑手就伸过来了,吓得投资商赶紧打道回府。
褚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不怕碰钉子,总是想办法与被群众称为“烂仔头”的失足青年宋某接触,主动与他交往,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和法律知识,帮他解决就业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褚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地使宋某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其他“烂仔”也一个个迷途知返,再也不干违法犯罪的事了。居委会干部看到宋某浪子回头,思想要求进步,工作积极肯干,就聘请他担任治安副队长,使这个区很快甩掉了“烂仔窝”的帽子,一跃跨入镇“安全文明村(居)”的行列。
为了让落榜生都能充分就业,褚老首先对近几年的落榜生建立档案。随后,他几下江南走访考察,联系“订单劳务”,依托镇职介所、成教中心、薛庄罗良华缝纫培训班,创办了泰州市第一家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培训基地,开办缝纫裁剪与加工、电脑刻绘与绣花、建筑装潢、水电安装等短、长期培训班,构建“公司+基地+农民”的劳务产业链。褚老认为“再累,也要使落榜生学好技术再就业”。近年来,那些落榜的高中毕业生经基地培训后,全部成功转移到苏南和广东、北京、上海务工,有的还被派遣到日本、约旦、阿联酋等国“打洋工”。在国内打工者的年薪一般都在2万元以上,出国打工者的年薪则高达8万元以上。
褚老退休8年来,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他把精力、余热和爱心全部无偿地献给了下一代。他为青少年办的大量实事好事,都铭记在人们心中。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组织的赞赏和群众的信赖。2000年以来,他年年被上级组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三次获得市表彰、两次获得省表彰,最近又荣获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授予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