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期●随感录●

雨丝风片

作者:一张

十年的进步
  大约是十年前的七月七日,高校秋季招生的作文试题是“五十年前的今日”。七月七,今夕何夕?不知道。有回答唐明皇杨贵妃“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有回答牛郎织女七夕鹤桥相会的。知道卢沟桥“七七”抗战的考生绝无仅有。
  十年之后知道卢沟桥七七事变历史的人自然多得多了,但知道卢沟桥在哪里,淞沪抗战有几次,抗战胜利纪念日是哪一天的人,据说还是有限。某重点高中以此测试三个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答对的只占百分之几;而老师并不优于学生多少,也只占很小的百分比。
  值得研究的教学法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名言,对于得了健忘症而讳疾忌医的人是不起警惕作用的,而只靠举办几次座谈会和书画展览之类的活动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也远远不足以增进人们的记性。
  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只能日积月累,只能苦口婆心,只能润物无声,只能“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大轰大嗡大呼隆的做法已搞了几十年,有什么结果?
  纪念活动的级别
  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应当有隆重的纪念活动。有人民代表提议用“国家级、国际化”的规模纪念,即请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请有关各国领导人参加,等等。不知是不是受了二战胜利纪念和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的影响?“国家级、国际化”当然可以,高级别的纪念会,我们也办得起。但我们这样的国家还应该有点自己的特色,总得纪念了有点刻骨铭心而且“大长自己志气,大灭敌人威风”的实效才好。千万不要摆花架子,图虚热闹,纪念过了又记不住什么。
  一个对比
  狼牙山五壮士故事“淡出”小学教科书课文,武剑小说“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入选大学教科书。清装戏、宫廷戏、“万岁万岁万万岁”之声不绝于荧屏银幕。媒体天天讲“导向”,而文化偏向滑坡如此。我们用什么精神力量去跟人家颠倒是非黑白咄咄逼人的日本新教科书对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