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月桂花

——革命老区金寨抒怀

作者:杜邑海

 
  2003年10月初,在父亲去世一个多月后,为了落实父亲的安葬事宜,我们姐弟四人驱车从上海出发去我们的故乡——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这片令我魂牵梦萦的土地。
  金寨县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这里曾诞生了洪学智、皮定均、詹化雨等59位共和国将军,故又有“将军的摇篮”之称。
  我们来到了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它由革命博物馆和烈士陵园两部分组成。革命博物馆是一幢二层楼的建筑,邓小平同志手书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几个遒劲的大字镌刻在大楼正面的墙上。走进大门,迎面看到了一个大花圈,缎带上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陪同我们的赵同志告诉我们,这是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不久前来此视察时向革命烈士敬献的花圈。如今,这里已成了皖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革命博物馆设有金寨革命史厅、将军厅、名人厅、烈士厅等展厅。1929年5月6日,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就发生在金寨县境内。此后,六霍起义,斑竹园暴动,曾家冈暴动等此起彼伏,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各地纷纷成立了乡苏维埃,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少年先锋队等组织。红军的队伍不断扩大,建立了以金家寨为中心的皖西革命根据地。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可是从老电影《风雪大别山》中,从父亲给我们讲述的战斗故事中,我体味到了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我们的父辈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博物馆院内种有几十株桂花树。时值桂花盛开的季节,一簇簇小小的淡黄色的桂花布满枝丫。漫步其间,一阵阵浓郁的桂花香味随风袭来,沁人心脾。这时我不禁想起了30多年前大哥在此插队落户时对我说的话。他说,这里的老百姓最喜欢唱的歌,就是《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是一首金寨民歌,是罗银青同志在1929年农历八月间桂子飘香时节,面对大好的革命形势而创作的,并和以当地群众喜爱的“八段锦”民歌曲调,被广泛传唱。当年在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在这首歌的感召下,有十万金寨人参加了红军。至今这里的人民仍在怀念着当年的红军啊!
  我的父亲杜蔚然就是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在1930年桂花盛开的时候,年仅15岁的他参加了红军。在红二十五军,他曾担任过徐海东将军的警卫班长,在红二十八军他曾当过机枪排长,还在詹化雨领导的手枪团战斗过。父亲那时是颇有名气的神枪手。他英勇善战,曾五次负伤,给我们讲过很多精彩的战斗故事。
  毗邻革命博物馆是革命烈士陵园。我们拾级而上,来到了雄伟的烈士塔前。塔上刻着刘伯承元帅的亲笔题字“燎原星火”。当年红军在大别山播下的点点火种,燃起了燎原之势,直到革命胜利。烈士塔后面是红军纪念堂。“金寨县红军纪念堂”几个字由洪学智将军所题。这是—栋八角形的房子,它的建筑造型是一顶红军帽。正门的屋沿代表帽沿,它的正上方镶嵌着一颗红五星,代表帽徽。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烈士塔前默默伫立,缅怀革命先烈。是啊,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有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听说在安徽省的烈士中每五个人就有一个金寨人,而在全国的烈士中每五十个人就有一个金寨人。金寨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多么大的贡献啊!
  我的祖父杜广仙是红军炊事员。我的叔祖父杜广有也是红军战士。他们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在博物馆烈士厅的墙上刻着几千名革命烈士的名字,我们从中找到了他们的名字。我的二伯父杜禄安也是红军战士。他在与敌人的战斗中腹部中弹,肠子流了出来,他用一个碗盖住伤口,再用布条把碗紧紧地绑在身上,爬回了家,不久也牺牲了。
  烈士塔的侧面就是墓山。一座座墓碑掩映在苍翠的树丛中。埋葬在这里的都是金寨籍的老红军和革命烈士。一座墓碑代表着一个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一座墓碑蕴含着一段革命故事。我们在墓山上寻觅,不时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他们都是父亲的老战友、老首长,都先于父亲长眠在这里。把父亲安葬在这里,让他回到这片曾经养育过他的土地,让他回到他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让他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静静地看着家乡的山山水水,看着老区日新月异的变化,父亲在九泉之下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选好墓址,办好建墓手续,我们要返回了。我心里默默地说:再见了,金寨!我会回来的。我要亲自为父亲下葬。我要常来这儿祭奠父亲,祭奠他的老战友,祭奠所有长眠于此的革命先辈。
  这时我情不自禁地唱起: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啊,张灯又结彩呀啊,光华灿烂现出新世界……金寨,我的故乡,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