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粮食大增产农民大增收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刘老庄八二烈士殉国62周年。当年,日军1000余人在刘老庄遭到淮涟地区十九团二连顽强阻击,击退敌人五次大规模冲锋,毙伤敌170余人,最后弹药耗尽,与敌展开白刃战,全连82人全部为国捐躯,这就是全国闻名的刘老庄战斗。如今,这片烈士洒满鲜血的淮安大地,城乡建设美如画。淮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2004年实现农村经济大发展,全年农村社会总产值6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粮食总产334万吨,增长40%;农民纯收入3701元,增长11.8%。
落实党的惠农、支农政策保障增收
市委、市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一降三补”的惠农政策。2004年全市农业税及其附加降低1.19亿元,发放粮食直补资金7458万元,水稻良种补贴1930万元,农机补贴202万元,合计全市农民减负增收2.33亿元,人均增收61.6元。
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全力为农业和乡镇企业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创业、就业实际问题。近年全市水利投资7.5亿元,开凿了淮沭河、跃进河等排灌两用渠,并建造了有名的杨庄30孔大闸,控制了洪水肆虐,使农田旱涝保收。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07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4.5万亩;新增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7946台,稻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全市农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4亿元,引进固定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35个,川崎、康师傅、旺旺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在淮落户。全年新建、改建等级农村公路2016公里;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51.6万人,覆盖率达87% ;273.9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72%。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
全市大力扶持培育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47户,其中国家级2户,省级11户,市级40户。专业合作组织830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64个,专业协会158个,专业联合组织508个,农民经纪人12.5万人。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的机制,带动农民致富。全市龙头企业建立各类农业生产基地160万亩,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 42.5亿元,带动农户增收12亿元。市神农米业有限公司在洪泽县岔河镇建立有机稻米核心基地3000亩,辐射面积绿色稻米1万亩,以高于同期常规稻市价的45%,向农户现金收购有机稻,加上种绿肥每亩补助200元,使有机稻每亩纯收入达到1200元。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高效增收
认真抓好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大工程,为农民提供配套的科技服务。2004年全市发展优质稻米210万亩,优质小麦160万亩,分别占水稻、小麦种植面积的55%和47%;农业优新技术应用覆盖面达70%,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12万人次,获得“绿证”人员1.5万人。全市建成了淮安农业科技园和2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73万亩,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居全省首位。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标志414个。“淮米”品牌在全国打响,“淮上珠”九牛、凌优、金叶、洪泽湖等5个品牌在中国第三届稻博会上被评为“十大金奖大米”。全市优质稻米年外销量150万吨。举办稻博会三年来,全市稻农累计增收2.9亿元。建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4.6万处,农民受益10亿元。
推进农村工业化创业增收
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重点突破工业,加速发展服务业,促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民自主创业增收。2004年全市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54.9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25.9%;全市乡镇工业完成技改投入63.7亿元,增长48.1% ,其中招商引资55.9亿元,占技改投入总数87.7%;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526亿元。全市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人113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8%。全市建成26个乡镇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2个国家级、4个省级示范区,进区企业1560户,实现营业收入95亿元,利税9亿元,分别增长34.5%和37%。全市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16.1亿元,建成4个省级、19个市级新型示范小城镇,120个中心村全面启动建设。
组织劳务输出就业增收
实行“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完善服务”的方针,向上海、苏南等地120多个城市有序输出就业人员92.56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43.6%;劳务输出总收入58.4亿元,农民人均劳务输出收入1542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6%。
外出打工农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能,积累了资金,有些人回乡创业当“老板”。近年来有2000多农民工回乡创办企业2142个,投资5.2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12.3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