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期●纪念一江山岛战斗胜利55周年●

瞻仰烈士陵园回眸战斗往事

——江山岛战斗卫勤保障工作点滴

作者:马林

1955年1月18日,我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胜利解放一江山岛,全歼守敌。当年我全程参加了这一战斗的卫勤保障工作。
  1968年春,我带队去浙闽前线巡诊到达了海门。全队同志放下行装就怀着敬仰之情,急急赶往海门小南山烈士陵园,缅怀为解放一江山岛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走进陵园,一座雄伟高大的烈士纪念碑就矗立在我们的面前。纪念碑由浙江军区林维先司令员题写碑文。它面向东海,鸟瞰椒江,庄严肃穆。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向纪念碑及陵墓三鞠躬。在瞻仰英烈长眠之地时,我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战斗中,我参加、组织了千余名伤员的接运工作,并协助搬运烈士遗体,当年这一悲壮的场面,我永远不会忘记。
  我军登岛后,滩头、纵深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勇往直前与敌人进行战斗,伤亡也在不断增加。一江山是两个小岛,面积共1.7平方公里,是无居民、无水源的秃岭。敌人在岛上设有坚固防御工事及密集火网,周围多为陡峭岩礁,可供登陆地段不足千米,地形易守难攻。战前虽经我飞机、岸炮轮番轰炸,但不少暗堡未被摧毁。战士抵滩后,冒着刺骨的海风和冰冷的海水,涉水冲向滩头,抢占登陆点。这是最紧张、最危险的地段和时刻。这时,敌人突然从几十个暗堡和纵横壕沟中,向登陆的我军射出了密集的子弹。一批批战士倒下了,一批批战士又冲上去,轻伤员经包扎后又继续投入战斗。这时,卫生人员也随队开展了战地救护,其间有的光荣负伤,有的英勇献身。这时因伤亡过于集中,卫生人员来不及救治,战士自救互救率达66.8%,可见战斗激烈的程度。
  在此战斗中,整个卫勤保障工作艰辛繁重。战前,为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部队先在宁波组建了联勤卫生科,由舟山海军基地后勤部常务副部长兼卫生处长刘振民任科长,华东海军卫生部计划科长杨再春、助理员马林、浙江军区卫生部科长钟子洪等参加。他们先在宁波制订了卫勤保障计划,后移至柴桥组织部队进行防病、防冻、防晕教育,补发战救药品器材。部队为加强一线卫生力量,增配了三艘救护艇,增加了输送大队指挥船上的卫生人员。调海门水警区卫生科长朱福生、石浦大队卫生所长尹志强等到大队指挥船上负责救治工作。另从卫生部医训队调医助刘俊涛及卫生员共9位同志到救护艇上工作。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尹志强同志负责救护艇的海上打捞救护和抵滩抢救后送伤员。在位于南北岛之间(相距100~200米)的田岙湾处,不顾敌人两侧密集火力的杀伤,勇敢沉着地组织伤员的救治。他们是枪林弹雨下伤员的“保护神”。
  联勤卫生科于战斗前一天连夜从柴桥乘车赶至海门,组织码头接卸、分类、搬运、救治伤员和组织后送工作。十二预备医院仅有一个60人的外科分院,承担千余名伤员的救治工作,力量显然不足,华东军区及海军又各派—个数十人的手术队(海军由黄正平同志带队)。在救护工作中,他们腿肿了,眼红了,忍饥受渴,不怕疲劳,不分昼夜地连续奋战,尽了最大努力完成重伤手术142例,并组织了车船将千余名伤员分批后送。科长刘振民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有丰富的卫勤组织指挥经验。以他为主制定的卫勤保障计划十分切实,预计15%的战斗总减员1500名,与实际结果相符,其中阵亡350例也与实际(396名)接近。战前,他特别建议领导将回程船只回运岛上伤员写入作战计划,有力地保证了伤员及烈士遗体的后送。他对海门伤员的救治、饮食、护理、保暖、后运及烈士遗体的掩埋等都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作战期间,浙东支前机构提出了“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的豪迈口号。战前他们就组织了民工4000多人,担架300多副。战斗期间,他们又动员4100多人,到码头接运伤员,搬运掩埋烈士遗体及运输大量急需物资上岛。战斗中,负责用机帆船运送伤员的船老大,有的负伤,有的献出了生命。海门政府还组织学生、妇女、机关干部350余人立即投入护理和生活照料工作。有的群众还将新婚花被献出为伤员保暖。海门人民热爱子弟兵的生动事例不胜枚举,感人至深。
  一江山战斗虽过去50年了,可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